美國科學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動盪,根據《自然》雜誌的最新調查,近75%的美國科學家表示,因為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削減科研經費的政策變動,他們正考慮離開美國,歐洲和加拿大成為主要移居目的地。報道指,科研資金大幅削減、學術自由遭遇挑戰,以及對移民的打壓,讓許多科學家感到不安,特別是年輕研究人員。這些變化已經引發了大規模的職業調整考慮,許多科學家選擇尋求更穩定的科研環境。
相關報道
- 事實查核|敘利亞三位科學家在阿薩德政權倒台後遇害,研究成果消失?
- 加國華裔科學家夫婦遭解僱 謎底揭開:因洩密給中國
- 19年移英港童IQ達160與霍金看齊 夢想成為科學家
- 俄三科學家被控向中國洩密可作高超音速導彈資料
1,650名受訪科學家 逾1,200人考慮離開美國
在接受《自然》雜誌調查的約1,650名美國科學家中,大約75%的受訪者(超過1,200人)考慮離開美國,當中以青年科研者為主。690名受訪研究生中,548人表示有意離開;340名博士生中,有255人有同樣的打算。這一趨勢顯示,年輕科學家尤其受到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影響,正考慮尋找新的科研機會。
大幅削減科研經費 令科學家重新評估職業選擇
調查指,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科研經費,並終止多項聯邦資助的科學項目,這些政策由億萬科技大亨馬斯克(Elon Musk)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推動。數以萬計的聯邦員工,包括眾多科學家,已經在法院命令下被解僱並重新聘用,但仍還有更多裁員的威脅。
此外,特朗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強硬立場及對學術自由的打壓,也讓許多科研人員感到不安。研究領域的動盪讓美國的科研環境變得不確定,很多科學家表示,這些變動已經促使他們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選擇。
全球食品系統研究生積極尋找歐洲、澳洲等機會
許多年輕學者對科研資金縮減和政策不穩定感到憂慮,《自然》雜誌引述一名來自美國頂尖大學的研究生表示,她失去了研究資金和生活津貼,現在不得不在競爭激烈的教學助理職位中尋找臨時工作。此外,儘管她一度有意在海外進行博士後研究,但現在看著同事被解僱,讓她決定加速計劃,並積極尋找歐洲、澳洲和墨西哥的機會。
這名學生希望,如果將來美國的科研環境有所改變,她能夠重回美國繼續研究。然而她指出,特朗普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她關心的領域——全球食品系統——不會成為科研重點。她認為如果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恐怕只能轉向其他國家。
前NIH院長擔心美國科研領先地位不保
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接受《Bethesda Magazine》訪問時亦表示,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深感擔憂。他指這些政策削弱了美國在健康科學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會迫使一些優秀的年輕科學家,轉移到其他國家尋找更多的科研機會。
他提到,過去美國一直是世界各地科研人才的理想目的地,而現在隨著政府政策的改變,這一情況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加強國際招聘 歐洲和加拿大成為熱門去向
在此背景下,歐洲的科研機構和加拿大的學術機構,已經開始積極招募美國的科學家。近日,3位耶魯大學的知名教授因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而選擇前往加拿大,並將加入多倫多大學的蒙克學院。歐洲一些機構也開始為美國科學家,提供所謂的「科學庇護」,尋求在美國科研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吸引更多優秀的科研人才。
2000至2023年間 40%美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是移民
特朗普政府的資金削減已經開始顯現影響,根據《Jurist News》報道,2月份至少6,000名科研人員在資金縮減的情況下被解僱。研究跨性別議題、疫苗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美國本土大學,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已經面臨1.75億美元聯邦資金的裁減,這對許多原本依賴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造成極大打擊。
根據《Axios》報道,在2000年至2023年期間,40%的美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物理學、化學和醫學)是移民。
以色列、德國科學家曾為逃避納粹迫害而前往美國
這一情況使人聯想到1930年代,許多來自德國的知名科學家,特別是猶太裔科學家,因為逃避納粹的迫害而選擇前往美國和其他國家尋求庇護。像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馬克斯.博恩(Max Born)、厄文.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等科學家,正是因為這樣的政治環境選擇了移居他國,並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同樣地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包括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和貝爾托.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也離開了德國前往美國,與包括阿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等約1,500名音樂家一起,為美國藝術界作出巨大貢獻。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