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角力升溫,中國近日宣布對美國大豆、粟米等主要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對本地飼料與畜牧業造成沉重打擊,市場已現豆粕價格上揚跡象,市民憂慮肉類與其他食品將跟隨加價。中方迅速轉向南美採購以穩定供應鏈,令美國農民失去重要出口市場;但業界擔心,農產品供應轉向南美後,恐推高整體進口成本,消費者最終或需「埋單」。
相關報道
- 【關稅戰】為逃避美國關稅 南韓成中國洗產地重鎮
- 【關稅戰】中國商家「曲線出海」自救 TikTok直銷掀「工廠價革命」
- 李顯龍狠批美國關稅政策自利損人「不是雙贏」 關稅戰衝擊或比金融海嘯更嚴峻
- 中國外貿寒潮爆發出口重鎮現「集體放假潮」 學者:中國承受不了失去美國市場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最高達145%的關稅,中方迅速反制,對部分美國進口農產品加徵10%至15%的關稅,包括小麥、粟米、高粱、大豆及豬肉等。至本月4日,中國再宣布在現行稅率基礎上,對所有美國商品額外徵收34%關稅,導致美國大豆進口總關稅高達125%。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去年中國自美國進口農產品總值達246億美元。業界指出,加稅措施嚴重衝擊飼料與畜牧行業,或引發連鎖物價效應。
飼料成本急升 養殖戶難以為繼
四川一名生豬養殖戶孫先生周二(22日)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加稅已對他們這類依賴進口作物的小型農戶造成實質衝擊:「肯定有影響啊,就是大豆、玉米嘛,她們(政府)想從哪裡進口就從哪裡進口,我們老百姓是沒有辦法的。我現在每一個月買兩、三噸,三噸左右(豬飼料),小豬要用優質飼料,大豬就用一般性飼料。一個月買飼料價格一萬三、四千元左右。」
他續指,飼料中大豆與粟米佔比高,價格變動直接影響成本:「100斤飼料中有20斤豆粕,35斤玉米,還有小麥之類。」
業界人士指出,豆粕是中國飼料中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對進口依賴度極高。隨著美國大豆供應大減,豆粕價格已經出現上升趨勢。
進口依賴成隱憂 市民:最終埋單是消費者
中國大豆進口依賴程度長期維持在8成以上。僅2024年,中國就進口超過1億噸大豆,創歷史新高,美國為其中主要來源國之一,佔比超過5成。
山東臨沂居民盧女士表示,受大豆和粟米為主的飼料價格上漲影響,近期肉價已經上漲,她憂慮生活成本增加:「養殖業、畜牧業本來養殖成本就很高,導致養殖業的費用增加,肉類品的價格太貴了就沒有人買。肉價已經上漲半個多月了,肯定都要漲價,加關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
青島居民李強則從宏觀層面分析指出,中國糧食進口依賴度高:「中國大陸糧食缺口大概25%,大陸人需要的糧食有25%依賴進口,且主要來自美國,主要是小麥和大豆。」
李強曾任職農產品物價監察部門,他補充,大豆雖然不是主要糧食作物,卻是榨油與飼料豆粕的關鍵原料:「小麥可做儲備,是人吃的;大豆最重要是煉油。美國的大豆從裝船到運到中國港口,其價格都比中國本地的便宜,而且出油量還高,但大部分是轉基因的。因此,政府對農民種植大豆是有補貼的。」
餐飲業受波及 高檔牛扒加價3成
高關稅同樣波及餐飲業。一名位於武漢的高級餐廳負責人耿先生表示,雖然店內主打大陸牛肉,但高品質牛扒仍依賴美、澳與紐西蘭進口:「4月初開始,這些高檔牛排已經漲價3到5成。如果加了關稅,價格還會更貴。」
中國轉向巴西採購 美農出口重創
中國在4月起對美國大豆徵收高達125%關稅後,令其到岸價升至每噸1,026美元,遠高於巴西同類產品的每噸580美元。受價格差影響,中國大幅轉向南美採購,特別是來自巴西的大豆需求急升。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自1月中旬起,中國已暫停預約採購美國產大豆和粟米,改為大規模從巴西等國進口,藉此穩定糧食供應鏈。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自1月16日起,中國對美大豆及粟米預約採購量為零。
巴西大豆種植戶協會主席透露,僅4月上旬一星期內,中方就向巴西簽下至少240萬噸大豆訂單,相當於中國平均一個月處理量的三分之一,規模前所未見。
據《紐約時報》4月21日報道,2024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總值高達127.6億美元。隨著中國市場急速轉向南美採購,美國農民正面臨巨大損失,而中國亦加快對南美港口與鐵路基建的投資,以鞏固供應鏈穩定性。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