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引述消息報道,香港前港督衛奕信(David Wilson)的兒子彼得·衛奕信(Peter Wilson),將接替吳若蘭(Caroline Wilson)出任英國駐華大使,預計在數個月內履新。英國外交部拒絕評論。
- 中港10月經濟數據續欠驚喜 評論批港財赤嚴峻仍為「大白象」發債違基本法
- 【文韜政論】一群「唯共是從」的「賣港賊」
- 彭定康以香港被「背叛」經驗 質疑工黨政府跟中共接觸「有何意義?」
- 三跑啟用即面對貿易壁壘 分析:經濟內卷影響比競爭更大
彼得·衛奕信具豐富外交經驗,精通國語和法語,曾於1995年至1998年以及2007年至2010年兩度派駐英國駐華大使館,先後擔任商務秘書及政務參贊,還曾出任英國駐荷蘭與巴西大使;2022年短暫擔任英國前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首席私人秘書,其後調任英國外交部歐洲事務總監,推動英國與歐盟及歐洲各國的合作。
彼得·衛奕信的父親衛奕信男爵(David Wilson)於1987年至1992年期間擔任港督,是著名的「中國通」,他曾隨父親到香港生活,對中國事務擁有相當認識,但其社交網頁卻鮮有談及中國,而在2016年他曾接受「觀中社」(Young China Watchers)邀請到紐約發表題為《Why China Expertise Matters》(為何大使須精於中國)的演講。
料有助英國改善對華關係
報道分析,彼得·衛奕信的任命或有助於英國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尋求改善對華關係。英國工黨政府去年上台後積極與中國的發展關係,早前財政大臣李韻晴(Rachel Reeves)和外交大臣林德偉(David Lammy)先後訪華,中國外長王毅也剛到訪過英國,重啟擱置了6年的中英戰略對話。
衛奕信是香港第27任港督,1987年初,他接替突然病逝的尤德,在中國收回香港前的關鍵時期主理香港事務,並參與《中英聯合聲明》談判,任內推動香港歷來最龐大的基建「玫瑰園計劃」(Rose Garden Project),以穩住在「六四」事件後湧現移民潮的香港民心,同時透過大型基建項目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確保在1997年後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計劃的核心項目是赤鱲角新機場(即香港國際機場)。
最初「玫瑰園計劃」預算約2000億港元,中方擔憂將會耗盡香港財政儲備,時任港澳辦副主任魯平形容為「只剩下一個零頭」,還對著鏡頭連說3句「你說怎麼辦?」中英雙方就融資問題進行多次談判,最終在1992年達成協議,確保計劃繼續推進。
1992年,衛奕信卸任返回英國,後來獲封為終身貴族,且持續關注香港事務,更曾在英國智庫和學術機構發表有關香港與中國的研究和評論。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