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告指北京以國安之名更全面控制香港 港府「無理且消極」回應美執法機構

美國政府日前繼宣布新一份制裁中、港高官名單,再發表今年《香港政策法》報告,再次重申香港失去自治,亦不再享有其特殊待遇。相比最近幾年報告,今次特別強調《基本法》23條立法後,連同《國安法》的實施,北京更全面控制香港,不但以「國家安全」為由,從境內擴展至跨境鎮壓。另指,華府愈趨對港不信任,尤其是在美方就國安執法和制裁問題要求溝通時,香港執法機構往往「無理且消極」地回應。報告亦罕有明確地指出「美國執法部門未曾獲得港警國家安全署的實質官方接觸,往往轉交了北京的執法部門」。對此,港府隨即反對報告並「強烈譴責」,斥其「顯露美國霸權主義下的野蠻」。


相關報道


美國國務院周一(31日)發表2025年《香港政策法》報告,經評估後,認為北京全面控制香港,並持續削弱香港的自治;並指出香港與大陸僅存的差異,「只在於在符合北京利益的情況下才被允許」。

報告特別回應23條實施1周年

相比近年報告,今次報告特別回應香港俗稱「《基本法》23條」的《維護國家安全法》實施1周年。當中指,港府在北京的控制和授意下,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對社會的管控範圍,更將「23條」和《國安法》結合,使當局鎮壓國內、外異見的行動升級,甚至涉及美國公民,包括重判「47人案」被告,懸紅通緝和和懲罰海外民主倡議者;更加擴大了政府的監視權力和範圍,令境內、外的民運和維權人士及其親友、記者等都被監控。

報告又指,北京和港府同時侵蝕香港的司法獨立。過去1年,至少5位外籍法官因擔心法治受政治干預所衝擊而辭職。當中強調一旦案件牽涉「國安」,「就不能指望有公平審訊」(there was no expectation of a fair trial.),並引述人權組織稱,國安案件的「審前拘留」是一種「未經審判的無限期拘留形式」,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尚未定罪的還押囚犯人數,佔總監獄囚犯人數(不包括入境拘留人員)的40.2%,創歷史新高。

美港合作關係惡化 港府冷回應美方執法部門

值得留意的是,報告指,美港合作關係惡化。在美方就國安和執法問題的正式請求上,香港執法機構往往「延遲回應並消極拒絕」,甚至「一再要求提供更多無關的資訊」。即使美方應港府要求回覆,但香港政府亦未作回應。相反,香港執法部門卻獲得美國不少罪案的線索。當中罕有地具體指出,美國執法部門與港警國家安全署「沒有實質的官方接觸」,「在某些情況下,香港當局將美國執法部門轉交給北京的執法部門,這進一步突顯了特區缺乏自治」。

對於香港近來被揭成為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國規避制裁的樞紐,報告指,去年已制裁54間港企,涉違反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安利益向有關國家提供軍援。當中指出,美國曾就制裁實施問題與港府溝通,惟港府堅稱只會執行聯合國制裁,而不是美國指定的「單邊」制裁。

集會、言論、新聞等自由持續受壓

至於集會、言論、新聞、網絡、教育、宗教和出入境等自由問題上,報告明確指,其持續受港府嚴厲打壓和監控,包括《立場新聞》前編輯鍾沛權因煽動罪被重判囚21個月,成為香港主權移交後首宗媒體煽動案,為打壓新聞自由的司法立下先例;要求YouTube刪除「願榮光歸香港」的影片;港府又設立了一個禁止離境「觀察名單」,打壓曾被捕的民主人士等。另亦提及,大、中及小學大幅增加「國家安全教育」內容,並受到北京監督;而學校和公共圖書館對「六四事件」、民運等相關書籍進行自我審查。

港府批報告「失實」和「污衊抹黑」

港府翌日(4月1日)隨即發新聞稿反擊,指對報告內容「失實」和「污衊抹黑」,表示強烈譴責和反對,「當中內容明顯是為保護美國獨大的政治目的而編製,再次顯露美國霸權主義下的野蠻,為打壓其他地方的發展權利和安全利益而堆砌故事穿鑿附會,是明顯為服務美國自身政治利益而創作的製成品」。

同時,對於美國務院宣布制裁6名香港和北京官員,包括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警務處處長蕭澤頤、香港國安委員會秘書長區志光、國安處助理處長趙詠蘭、國安處助理處長黃振中、中央駐港國安公署署長董經緯,港府表示「嗤之以鼻」,批評是「卑劣政治操作」,妄圖恫嚇維護國家安全的相關官員,明目張膽地對中國內政和香港事務作出干涉,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再次顯露美國霸權主義下的野蠻,與其近期對不同國家及地區,施以欺負和壓迫手段的霸凌野蠻同出一轍」。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