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特朗普加徵中國關稅至145% 大陸廠商出口轉內銷捲入惡性競爭

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白宮官員周四(10日)澄清,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關稅;中方隨即反制,對美國商品徵收84%報復性關稅。美方強調此舉為重塑公平貿易秩序,中國則強硬反擊,習近平提出「周邊命運共同體」構想,計劃與周邊國家結盟抗衡貿易壓力。企業界就憂慮局勢惡化衝擊供應鏈,大陸廠商更陷入「內卷」與「躺平」困局。評論指,貿易對峙正全面延伸至經濟與民生層面。


相關報道


白宮補充:實際關稅總和達145%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當地時間周三(9日)下午向傳媒表示,鑑於超過75個國家主動與美方接觸尋求貿易談判,美國決定對其他國家暫停實施新稅措施90日,僅徵收象徵性10%「對等關稅」。不過,他強調中國因「漠視市場規則」將不獲豁免,美方即時調高對華關稅至125%。

據美國傳媒美東時間周四上午報道,白宮官員澄清,特朗普日前宣布的125%關稅,是在原有對芬太尼相關產品徵收的20%基礎上額外加徵,即實際稅率總和高達145%。這一舉動象徵中美貿易戰再度升級,突顯特朗普政府對華立場日益強硬。

特朗普:習近平是朋友 仍願會面

中國亦迅速反擊,官媒《央視》報道,從周四12時01分起,對所有原產美國的進口商品徵收84%報復性關稅。

同日,特朗普面對記者提問會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話時回應:「當然,我會和他見面。他是我的朋友,我很欣賞他。」

評論:關稅劍指中國 多國被殃及

時事評論員蔡慎坤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出,雖然美國對多國加徵關稅,但真正目標仍是中國。他指出,美方對越南加徵的關稅達46%、柬埔寨49%、泰國37%,甚至對台灣亦徵收32%的關稅,顯示美方有系統地封堵中國透過轉口或產能轉移來避稅的途徑。

商界:美國震懾中國 重塑貿易秩序

關注中美貿易戰的商人張勝其則認為,美方此舉屬「震懾性出牌」,目的在於重塑公平貿易秩序,迫使中國重新談判。他以基督徒視角表示,這並非出於仇恨,而是出於國家治理者對人民的責任。

他預期,中美短期內都會承受損失,但長遠而言,中國因過度依賴對美出口、體制僵化及產能外移壓力,將遭受更深打擊;美國則可能透過供應鏈回流與談判優勢,重建自主經濟體系。

美財長狠批中方報復:是輸家操作

對於中國加徵84%報復性關稅,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FOX商業頻道訪問時直言,中方報復行動是「輸家的做法」。他批評北京拒絕談判:「很遺憾中方不願意坐下來談判……他們擁有現代世界歷史上最不平衡的經濟體,我可以告訴你,這次升級對他們來說只會是個失敗的選擇。」

習近平推「命運共同體」 訪問東南亞三國

除稅務反制外,中共中央正積極展開地緣策略部署。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上,提出「周邊命運共同體」構想,計劃與周邊國家結盟抗衡貿易壓力,並將於下周訪問馬來西亞、越南及柬埔寨。

台商:出口廠無力招架 多選擇「躺平」

一位不願具名的張姓台商透露,中國大陸不少與他熟識的出口廠商對現狀感到無奈,只能選擇「躺平」應對。他解釋,所謂「躺平」,是指手上尚有儲蓄的廠商,選擇減少投資與消費,儘量節省支出,維持基本生存。

他指出,當前中國許多工廠僅維持與食衣住行相關的最基本生產。中國每年從對美出口獲利逾3,000億美元,若出口收益大減,恐引發大規模倒閉潮與失業潮,進一步導致信貸違約與內需萎縮,形成惡性循環。

他悲觀預測:「本來消費市場陷入低迷已經很卷,雪上加霜的是,這些出口型的產業倒閉,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消費更惡化。所以中國想依靠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作為彌補出口減少的這一塊損失,但是效果很有限。可以預期今年2025年,中國GDP的增長至少砍半是最低的。」

出口轉內銷 企業「內卷」惡性競爭

浙江一間內銷企業於社交平台X帳號@igeekbb上載影片表示,上游原本做外貿的公司,由於訂單銳減,開始轉戰內銷,結果令本來已競爭激烈的內銷市場進一步「內卷」。她激動地說:「他們捲進來做內銷時,內銷這一部分廠商跟著捲起來。大家就一起卷、往死裡卷,捲到最後都一起破滅吧!不論是對做外貿或不做外貿的,(關稅)影響都太大了!」

中方靠低工資、低人權「成本優勢」強硬反制

蔡慎坤分析,美方關稅措施原本設有彈性,希望促成談判,但習近平選擇強硬回應。他認為,北京之所以有底氣,是因中國具有龐大產能,加上低工資與低人權成本的優勢:「中國的極權體制,人民好管理統治,即使吃草根樹皮,還能維持社會穩定。西方國家都是民選政府,百姓一旦受苦怨聲載道,執政者馬上面臨政治壓力;而中國人就算餓死也不會造反。」

張姓台商亦補充,中共已準備進入長期「抗美」狀態,透過強力宣傳,把貿易戰描述為「捍衛民族尊嚴」之戰,號召民眾為苦日子作好準備。

「他們甚至評估,即使與全球貿易全面中斷,中國憑自身規模仍可封關自足至少5年。」他說,習近平正以貿易戰、金融戰及輿論戰為手段,鞏固其領導地位,消化內部矛盾與不滿情緒。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