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陰霾下 「慳住使」成中國新常態

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國內經濟壓力加劇,基層市民愈來愈趨向節省開支,掀起一股「慳住使」的生活風潮。不論長者或年輕人,均逐漸適應「能慳就慳」的新常態,家庭理財觀念亦隨之轉變。


相關報道


賣菜店大增 耐用品商舖減少

在上海生活的何秀珍女士向本台表示,她近日留意到,街頭多了不少蔬菜店,但售賣衣服等耐用商品的店舖則顯著減少:「你看吧,除了賣菜的還有點生意,但也不好做。我這小區出門到處都是賣菜的,每隔30米、50米或100米就有一家菜店,這麼多家,競爭挺激烈的。衣服不買了,我就穿以前的舊衣服。70後這一代人肯定不會大手大腳花錢了,因為掙錢也難啊。」

網民熱議「生存指南」:唔好創業 唔做網紅

不少網民在短片平台如抖音上分享「抗貿易戰生存法則」,提醒年輕人避免投資、節省開支。有博主直言:「貿易戰開打了,我們普通人應該怎麼做?我做了3個決定……不要創業,連小店都不要開,別去當網紅,你賣掉手上所有值錢東西。」此類言論引起廣泛共鳴,突顯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的焦慮。

關稅飆升製造業重創 華東華南受壓

自今年3月起,美中互相加徵高額關稅,部分產品關稅更超過100個百分點,導致中國出口貨物嚴重積壓,多家企業停工,員工被迫放假。華東及華南地區的製造業深受打擊,社會整體陷入不安與觀望氛圍。

消費降級現象加劇 年輕人「開源難」唯有「節流」

居住於上海靜安區的陳女士指出,現時超市人流明顯減少:「肯定有點擔憂,那肯定要從長計議了。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會好轉。現在超市基本上很少人去,以前消費都是年輕人衝在前面,現在他們找不到工作,不消費,很節約。餐廳去得少了,上班的都自己從家裡帶飯。」她坦言,對未來經濟改善無太大信心,只能長遠規劃。

餐飲業慘淡經營 北京小店相繼結業

在北京,居民野靖環表示,附近不少小餐館面臨結業或停業的窘境:「北京現在很多餐館確實是關閉了。我家附近的幾個小餐館很少人去,有的餐館一桌兩桌,有時甚至只有我們一家,連兒子、孫子幾個人用餐。確實可以用慘淡經營來形容。也有一些餐館顧客稍多一點,但沒有像以前那樣人山人海。」

省錢風波蔓延內陸 西部居民轉向儲蓄

節約風潮已由沿海城市蔓延至內陸省份。來自蘭州的鄺豐向記者透露,當地居民不但減少消費,更傾向將資金存入銀行或轉換成黃金作長線儲備:「看形勢,大家都想多存點錢或外幣。有條件的就買黃金做長期儲備。因為把錢放在銀行也不保險,說不定哪一天存款沒了,或打起仗來,錢取不出來。」

疫後復甦未見影 百姓生活苦上加苦

廣東佛山居民陳子強感嘆,疫情過後原盼經濟快速反彈,但事與願違,現時生活百上加斤:「這次跟美國搞的這個事(互加關稅),經濟這幾年已經垮了。你別看宣傳說習近平領導得好,甚麼(發展)都上去了,甚麼軍力強大了,甚麼強大了。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差多了。甚麼平均收入增加,那麼多高收入人群把窮人的錢,平均值拉高了。」

學者:慳錢已成社會現象 反映不安情緒

有學者指出,「慳住使」已不單是個別中國百姓的生活選擇,更演變為一種社會性現象。在經濟下行、貿易戰壓力及就業前景不明朗的多重夾擊下,民眾普遍選擇壓縮開支,為未來風險做好準備,這亦反映出中國社會對前景的不確定感與焦慮情緒日益加深。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