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企業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日前公開表示,公司「絕不用海歸派,因為裡面有間諜」,相關言論引發輿論熱議。《新京報》等官媒發文批評其說法「背離常識」,並指出反映其用人觀念落後。學者分析指,大陸政治體系近年愈趨偏重本土派背景,海歸人士在政策層面影響力明顯減弱。
相關報道
指海歸難辨真偽 主張在地培養人才
董明珠於周二(22日)出席格力臨時股東大會時表示,公司在選人用人上「絕不用海歸派」,原因是「裡面有間諜,不知道誰是誰不是」,強調在難以辨識真偽的情況下,寧願在國內高校自行培養人才。其言論旋即在網上引起關注,不少網民及傳媒質疑其立場過於偏激。
官媒評「間諜論」:觀念落後難符現實
《新京報》發表短評指出,董明珠「脫口而出」的言論體現其根深蒂固的偏見,強調「海歸」作為人才群體,不應因個別風險而被整體否定。上海《新民晚報》則指其觀點展現出認知上的局限性,指出「兩彈一星」科研功臣如錢學森、以及騰訊、阿里、華為等企業的關鍵人才中,皆不乏留學背景者,反映海歸群體在科技創新領域仍具核心競爭力。
網民意見分歧 挺董與批董聲音並存
在《新京報》評論區,網民反應兩極,有人認為董明珠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無法識別就避免使用,是務實做法」,但亦有反對者認為,「將所有海歸等同間諜,未免過於偏激」,並舉例指出如張一鳴、王小川等多位留學生回國創業成功,顯示海歸亦可貢獻重大。
專家:高層日益重本地學歷 海歸角色收窄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出,現時中國政經高層大多來自本地教育體系,如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國務院總理李強皆為本地大學出身。雖然早期有如副總理劉鶴曾赴哈佛進修,但現屆經濟決策官員多缺乏海外背景。
王國臣指出,以前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為例,其留美背景及對美中經貿持審慎觀點,在2023年卸任後即未再被重用。他認為海歸官員在政策制定上日漸邊緣化,而本土派則傾向從民族主義角度看待中美關係,對海歸意見存有不信任。
愛國凌駕專業 「外行領導內行」風險浮現
台灣勵志協會(TIA)執行長賴榮偉認為,大陸民族主義氛圍濃厚,導致政治忠誠與「愛國表態」凌駕於專業知識之上,甚至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他指出,在此氛圍下,政策傾向以政治考量為優先,較少參考市場數據與專業建議。
他提醒,中國經濟仍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從原料、技術至產品出口,與全球產業鏈緊密相連。若忽視外部經濟趨勢,或有機會加劇內地經濟壓力。賴形容試圖切斷與國際接軌為「開倒車」,不符現實條件。
海歸求職熱未減 人才與政治信任出現落差
根據大陸招聘網站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今年回國求職的應屆留學生人數按年增長19%,為2018年同期的兩倍。報告指增長動力來自國內政策支持及就業市場回暖。
然而王國臣分析,即使技術領域仍倚重留學生引進先進知識與技能,但其在政治決策上發言空間受限。「在國防、外交與經濟戰略層面,海歸派難以參與決策,更難晉升高位」,王指出。
海外華人或涉情報工作 引發部分疑慮
賴榮偉亦提到,中共政權有時會透過愛國主義號召海外華人協助情報蒐集,包括對當地社區、學術機構作出簡單觀察,甚至接受更具針對性的任務。這亦是部分企業或部門對海歸人士存在保留的背景原因之一。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