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拒续《经济学人》驻港记者签证 林郑:决定属政府自主权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日前发表声明,指其驻港记者黄淑琳的工作签证不获续期,入境处未有附上原因。特首林郑月娥周二(16日)出席行政会议前回应有关提问,她指续批签证决定属港府自主权,她作为特首亦曾被美国拒批签证,不评论今次事件。

林郑月娥解释,续批签证是每个政府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指自己虽为行政长官,但“我都被美国拒批”,反映美国政府也具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因此,入境处可按每个签证个案的情况,作批发签证的决定。同时表示不评论黄淑琳个案。入境处回覆传媒查询则指,不会评论个别个案,会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处理每个申请。

在港传媒协会先后开腔评论事件。香港外国记者会(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FCC)周日(14日)发表声明,敦促政府不要政治化外媒记者签证程序,或以此作为打压新闻自由的工具。FCC认为,今次事件正正反映该会本月初发表的新闻自由调查报告,符合在港新闻工作者认为工作环境恶化的结果。

而记协则于周六(13日)表示,对事件感到遗憾及婉惜,入境处拒交代原因,无法释除公众疑虑。同时担心今次非个别事件,忧虑拒续外媒记者签证成“常态”,而收紧外媒报道,亦会影响香港国际地位,因此促请入境处清楚交代拒续签证。

中国外交部周一(15日)回应事件,指签证事务是一国主权,港府有权依据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决定签证申请。赵立坚强调,国安法实施后入境香港的外媒新闻从业员有增无减。截至4月,驻港外媒总共有628名持工作签证,外籍员工较去年同期增加98人,增幅18.5%。而《经济学人》一年来在香港外籍员工人数上升22%。

而官媒《环球时报》就加入评论事件,引述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理事朱家健意见,指此类事件在西方社会也很正常,今次处理方式“已很厚道”。

朱亦意有所指:“有些事情也不用说的太明,外界会猜到其中隐含的信息”。同时又表示不获审批签证的人,“需要反思以前曾做过什么事、发表了什么言论”,而诬衊港府“侵犯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人权”是危言耸听,相关人士不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外界也不应无限放大事件。

事实上,国安法落实后,至今已有至少3名新闻工作者被拒批签证。当中包括网媒Hong Kong Free Press的爱尔兰籍编辑、《纽约时报》记者,港府同样未有解释原因。

记者 沈彦恒 责编 胡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