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日前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将明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这是14年以来,首度将货币宽松空间打开的重大转向。一时间,市场沸腾。适度宽松的货币将会体现在哪里?今年以来已经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哪些成效?近期经济数据说明了什么现象?本期节目将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马里兰州战略与信息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14年来中央再提“适度宽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指出,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就货币政策而言,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将货币政策定位为“适度宽松”。2011年至2024年,货币政策定调均为稳健。上一次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9年、2010年。
关于货币政策基调,共有五个描述: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而“适度宽松”是仅次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新浪财经引述广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的话说,经济面临严重冲击时,货币政策基调往往会进行方向性或幅度较大的调整。从历史经验看,在经济过热或通胀威胁下,货币政策基调通常会迅速收紧,比如1993年的“适度从紧”,2008年的“从紧”。而在经济收缩冲击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基调则会及时向松的方向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跨一档,有可能是两档。比如1997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从紧”转向“稳健”,2009则是从“从紧”直接跳到“适度宽松”,跳过“适度从紧”和”稳健”。
报道还说,综合市场分析来看,超常规逆周期政策开启,以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由于“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是历史上首次提出,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稳增长的决心,政策从被动应对转换为主动出击。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多次降准、降息,措施力度大,速度快。1年起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3.45%降至3.10%,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从4.2%降至3.6%,下降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
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步如何走?
在十月中旬举行的2024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预告,今年年底视市场流动情况,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
在日前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谈及下一阶段的思路时,强调了坚定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等内容。
针对多位行业专家的分析总结,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降准、降息,央行将加大购买国债和买断式逆回购等超常规宽松政策。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货币政策的作用尽管有效但还是有限度的。他说,无论是扩大有效需求还是防范化解风险,还需要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而不只是寄希望与货币信贷政策。
通胀放缓内需依然疲软
中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有所改善但延续跌势,表明尽管中国政府出台的提振经济措施,但内需依旧疲软。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0.2%,10月涨幅为0.3%。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此前调查的经济学家们的估计,11月份CPI上涨0.5%。换句话说,实际情况不及预期。
与此同时,11月份PPI下降2.5%,连续第26个月下降。10月份PPI下降2.9%,经济学家们此前预计为2.8%。
另外,中国出口也同样低于预期。中国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6.7%,低于10月份的12.7%的增幅。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此前预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长将达到8.4%,主要因为市场预期是特朗普上任后将大幅提高关税引发中国厂家提前出货。
中国海关总署还称,11月份中国进口同比下降3.9%,降幅大于10月份的2.3%,表明流入中国的商品进一步减少。进口降幅扩大表明消费和内需持续疲软。
尽管在中国政府刺激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近几个月出现了一些企稳迹象,但新出炉的经济数据显示,由于持续多年的楼市低迷继续拖累经济,中国领导人在说服消费者和企业增加支出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通过我个人推特账号RFA_RYM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