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GDP达标 2025年呢?| 财经时时听

按照中国官方的数据,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全年5%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存在。出口强劲的同时,内需依旧疲弱。经济学家指出,这一成绩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问题,2025年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正在上升。本期节目将从近期的GDP数字、就业情况以及贸易顺差等方面,探讨2025年可能的发展。参加讨论的嘉宾是美国马里兰州战略与信息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中国国新办1月17日举行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表示,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GDP增长率恰好是5%,刚好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

2024年前三季度延续下跌趋势,从5.3%到4.7%再到第三季度的4.6%。由于中国政府在9月出台一系列政策,第四季度扭转下跌趋势达到5.4%。

对中国GDP数字持怀疑态度的大有人在

但对中国官方数据真实性持怀疑的经济学家大有人在。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分析师赫本利表示,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五年在年底前出现如此强劲的上调修正,而正是最后一个季度表现强劲,中国才实现了5%的增长目标。

报道引述上海华东大学商学院教授沈凌的话说,中国政府在去年9月底,自上而下推动一系列紧急措施,一方面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提前宣告今年年初才会实施的政策,从而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采取权益之计,比如提前发放公务员年终奖,提供家电等耐用品等补贴,这些措施本质上就是会计师的腾挪,把未来的GDP提前到现在。所以,四季度GDP增长显著提高,从而达到了全年的增长目标。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助理研究员、前瑞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回复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的数据为“虚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政府习于设定不切实际的GDP增长目标,却又总能实现的惯例;再者,一个以5%增速成长的经济体,并不需要政府推出大量货币、金融、住房和经济刺激措施,但这却是中国政府自新冠疫情以来每年的政策。马格努斯进一步表示,中国公布的GDP不具波动性和周期性差异,而且与其他国家在年底加总支出或产出不同。在中国,是先设定目标,然后在不考虑效率或成本的情况下,据此进行支出或生产。这导致中国资本长期错配的问题尤为突出。

青年人失业率仍偏高

在就业形势方面,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个小时。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从重点群体看,比如农民工、青年人、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总体都呈现改善。

在青年人就业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2月份16-25岁不含在校生的青年失业率为15.7%。比上个月下降0.4个百分点,是连续四个月下降。付凌晖表示,随着毕业季的结束,2024年7月份后青年人就业群体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计算失业人员涵盖的范围进行了改变。从事1小时及以上工作的人都不算失业。此外,在校大学生、农村生活的农民、长期失业者都不在失业统计范围内。

中国巨大贸易顺差能持续下去吗?

根据中国官方最新的数据,2024年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顺差规模大致相当于波兰的年度经济产出,并且是2018年时顺差的三倍。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征收关税。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如今中国约占全球工业产出的27%,高于2018年的24%。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工业中的份额将升至45%,取代美国自两次世界大战后制造业鼎盛时期的主导地位。

过去几年,美国对数以十亿美元计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并对本国制造商和战略性行业的其他公司提供补贴。从柏林到东京,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采取类似的政策组合,以振兴本国制造业,抵御来自中国的竞争。

但中国通过寻找其他客户,比如一带一路国家,补贴本国工业,并将生产转移到他国来绕过征税等方式来应对。尽管中国经济困难加剧,产能过剩,通缩阴影以及企业利润下滑给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的这种策略目前使得中国的工厂得以运转。

华尔街日报报道还说,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一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不应该被视为是经济实力的象征,而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带来全球经济失衡,也给中国带来问题,由于供过于求,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下跌两年多,令企业利润受到冲击,抑制招聘和收入。

报道说这使得中国可能陷入像日本那样的困境,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停滞。

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通过我个人推特账号RFA_RYM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