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假期刚过,中国各地方政府密集召开“新春第一会”,为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政策方向。梳理各地会议发现,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主题成为高频词。引人关注的是,不少地方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提到要“注意企业感受”、让经营主体拥有“礼遇感”等。本期节目将就各地会议聚焦的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发表评论的嘉宾包括旅居美国德州的沈阳企业家李宁和美国马里兰州战略与信息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开年举行的第一会议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从各地新春第一会主题词的变迁,可以作为观察地方治理的一个窗口。
据中国城市报报道,2月5日,上海市召开2025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了8.0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自从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7年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
为了找到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上海在文件起草阶段进行大量企业需求调研,形成了一份189条的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为8.0版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58条任务举措。
同一天,辽宁省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会议指出要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法制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让各类经营主体在辽宁拥有“获得感”、“礼遇感”和“归属感”。要深化“三企联动”“三资齐抓”,推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民企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提能级。
另外,河北也连续三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2月5日,河北省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提出了巩固拓展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进一步既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等要求。
除此之外,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等多地的新春第一会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进行了部署。
中国官方新华社近日报道称,中国贸易促进会回收6800分问卷,实地调研近千家中外企业,宣称2024年有近9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较2023年提升2.1个百分点。
中国官方的报道于西方调查大相径庭。有海外媒体披露,上海美国商会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对于未来5年在华业务持悲观立场。
李宁认为,从以往经验来看,这次优化营商环境只是喊喊口号,不会有任何实质意义。
李恒清表示,由于体制问题,这些优化营商环境的说法,无法彻底落实。
新质生产力需要一流营商环境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中国城市报报道说,瞄准新质生产力,多地“新春第一会”在推动营商环境时,导“新”而“优”。
李宁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四万亿大放水,当时就称,要由国有企业引领经济发展,结果就是,民营企业得不到平等的待遇。现在官方又称要以国企引领新质生产力,他并不好看结果。
李恒清表示,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2025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文章《2025年,中国经济这么干》其中提到,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出改革举措,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文章以中国航发一款发动机为例,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打头阵,民企同攻关”。央企直接带动供应链上下游200多万户企业,96%都是民营中小企业,坚持两个不动摇,推动国企民企共同发展,方能汇聚强大发展合力。
李恒清表示,当前的行政检查规范,多个部门重复检查,对企业层层盘剥,是一种扰民的行为。即便现在国务院出台意见,但由于权力缺乏制衡,无法整合现有行政检查制度。
李宁表示,行政检查应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做后一个环节,更重要的的是建立法制制度和诚信商业文化。
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RFA_RYM,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