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情报员:COP29加码健康日 健康能成为气候“热”议题?

今年是有气象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芬兰耶诞老人村罗瓦涅米(Rovaniemi)位在北极圈内,11月底不见白茫茫的雪景,气温盘桓在冰点之上。中国广州也迟至11月18日才入秋,告别了长达240天的夏季,写下1961年以来的最长夏天纪录。

地球沸腾,温度节节上升背后是加速消逝的生命。“气候危机是一场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发布《COP29气候与健康问题特别报告》时这么说,“因此在气候行动中优先注重健康和福祉不仅是首要的道德和法律义务,也是一个战略契机。”

COP29也跟进设立“健康日”,同时发布《韧性健康城市多部门行动路径宣言》。(路透社)
健康日 COP29也跟进设立“健康日”,同时发布《韧性健康城市多部门行动路径宣言》。( (Aziz Karimov/路透社))

破纪录的健康代价

去年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8首次设置“健康日”,刚落幕的COP29也跟进健康议题,不过,健康和韧性提升真的被推上行动火线吗?《2024年柳叶刀倒数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追踪》(The Lancet Countdown: tracking process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全球报告和中国报告捎来警讯,摊开全球报告,在监测健康威胁的15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创下近年的新纪录,全球暖化导致破纪录的健康代价。

《柳叶刀》(The Lancet)是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倒数计时系列研究于《巴黎气候协议》生效的同一年启动,由全球跨学科研究人员和公卫专家投入研究分析。台湾大学国际学院防灾减害与韧性学程副教授石婉瑜指出,这一系列连续性研究使用同一指标来检视极端气候对健康的影响,今年可以看出极端气候对健康的冲击逐渐加剧,主要因为减碳一直没有明显成效,而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度也因此愈来愈高。

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赵馨表示,柳叶刀全球报告提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创下新高,地表均温也刷新纪录,今年升温幅度应该会超过1.5℃门槛,大部分的指标数据愈来愈不理想,参与报告讨论的专家认为,这凸显出气候行动的迟缓,但也有少数指标进步,例如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所导致的相关死亡率下降,这意味着介入和努力是有用的,各国应该要加快减碳脚步,同时有更全面的气候调适规划。

气候健康风险不断升温,2023年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高达3.7万人。(法新社)
中国热浪 气候健康风险不断升温,2023年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高达3.7万人。 (STR/(法新社))

柳叶刀全球报告显示,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为蚊媒传染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1951至1960年相比,过去10年(2014至2023年),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攀升了46%,埃及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增加11%。今年广东的登革热病例数是近5年的峰值,原本登革热仅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今中国最北的发病纪录已经到达山东,小蚊子不断攻城掠地,气候变化是最大推手。

赵馨指出,今年亚洲、南美洲都面临严峻的登革热疫情,随着温度攀升,发病数和影响范围持续增加,台湾过去研究也发现,登革热分布慢慢往北移。暖化影响的蚊媒传染病不只是登革热,疟疾传播风险也扩大,以非洲来说,过去住在高山地区的人比较不受影响,由于气候不断变暖,病媒蚊也来到高山,为当地公共卫生带来威胁。

热浪推高死亡风险

高温有如隐形的健康杀手,柳叶刀倒数计时的中国报告指出,2023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为3.7万人,创下历史第二高,而热浪相关死亡的经济成本比2017年增加49%。全球报告也提到,老人、婴儿、孕妇与部分疾病患者更容易受高温影响,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65岁以上的热相关死亡率激增167%。以中国来看,2021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达到14%,预计到2030年上看20%、高达2.8亿人,健康危机如滚雪球般袭来。

石婉瑜表示,由于极端高温的强度和频度一直上升,再加上社会人口结构变迁下老年人口增加,未来有许多老年族群要面对极端高温的风险,伤亡也可能会产生,这就会造成医疗体系的压力,亚洲有愈来愈多的国家都迈向超高龄社会,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赵馨提醒,老人家本身对环境的感受能力比较差,对高温不是很敏感,也许在判断较慢的情况下,可能没有发现中暑症状而造成健康危害,加上他们常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而且有些药物也会影响本身的散热能力。另外,老人家也会因为尿失禁、行动缓慢等状况,喝水喝得少,高温引发的健康风险也会增加。

台湾研究团队发现,高温可能导致早产和胎儿体重下降,孕妇也容易出现忧郁情绪。(路透社)
高温可能导致早产 台湾研究团队发现,高温可能导致早产和胎儿体重下降,孕妇也容易出现忧郁情绪。 (TINGSHU WANG/(路透社))

高温催化早产和忧郁

高龄化叠加少子化,婴儿和孕妇面对的高温危机不容小觑。台北医学大学公卫研究团队从2011年起建置大台北地区的儿童世代研究资料库,迄今累积超过2千位孕妇和新生儿资料,分析女性在妊娠期间暴露高温环境对胎儿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温可能导致早产和胎儿体重下降,甚至影响出生后发展,孕妇也容易出现忧郁情绪。

赵馨说明,在夏天生产的孕妇,怀孕后期的夜间温度比较高的话,与较高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风险有关,气温每上升1℃,两者风险都增加6%左右,出生体重大约下降6.3克。另外,怀孕期间暴露的最高温度较高,与儿童6个月时的发展落后风险较高有关(大约增加7%),所以就是说,妈妈怀孕期间可能因为比较热,也许会影响到代谢或贺尔蒙,或是导致情绪不佳,也会影响到儿童出生以后的发展。

“一个舒适的环境对于一般人很重要,对于孕妇更是特别重要,针对孕产期的妇女情绪这部分,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是在夏季生产,怀孕后期的夜间温度低,妈妈会比较不焦虑。”赵馨进一步说明,“我们也发现,怀孕后期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爸爸的忧郁分数也会比较高。在孕期和出生后,父母亲的焦虑程度或心理健康状态,其实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

柳叶刀全球报告也直指高温偷走睡眠,同时让人火气大,2023年由于夜间高温导致睡眠时间损失,比起1986至2005年多出了6%,2023年极端高温事件导致人类情绪恶化远比2006至2022年高出了53%。赵馨表示,高温热浪会影响睡眠品质,也会影响心理健康,之前有研究发现,极端高温会增加烦躁忧郁症状和自杀风险,也有研究指出,由于夏季时间延长,生理的节律会变得比较乱,容易出现忧郁和焦虑。

高温天气加上空气污染,对健康戕害超过两者相加的效应。
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加上空气污染,对健康戕害超过两者相加的效应。 (TINGSHU WANG/(路透社))

空气污染火上加油

当高温加上臭氧或空气污染,有如火上加油,猛烈抬升健康风险。中国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的人均高温臭氧风暴天数为6.7天,是1986年均值的2倍多。赵馨以中国的全国性研究来说明,热浪和臭氧各自对健康都有影响,但是同时暴露在热浪和臭氧环境中,它的影响远超过两者相加,而且不只是诱发呼吸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全死因的死亡率也都增加了。美国加州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极端高温遇上PM2.5,对人体健康的负面作用会出现加乘效应。

高温和空污对健康的多重影响不能掉以轻心,长期投入空污研究的赵馨注意到一项动物实验,“这个研究发现,大鼠暴露在臭氧和热压力下,会造成神经发炎,同时影响到牠的血脑屏障,所以更容易影响大鼠的认知功能,其实我们之前的研究也看到空气污染物的确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城市地区往往因为大量建筑物、车辆和人群活动而衍生“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来得高。石婉瑜说,城市高温情形要加上热岛效应,气温可能要再往上加个几度,以广州、上海等巨型城市而言,都市热岛效应也会比其他地方来得高。另外,高温的都市热岛地区,通常空气也会相对比较差,但是当中的因果关系目前还不太确定。

新疆成为热伤害重灾区,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平问题不容忽视。(法新社)
新疆成为热伤害重灾区 新疆成为热伤害重灾区,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平问题不容忽视。 (PEDRO PARDO/(法新社))

新疆热伤害的冷思考

值得关注的是,气候健康影响的地理分布也出现变化。中国报告显示,2020年热浪相关死亡大多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区,但是到了2023年,内陆和北方地区的死亡占比明显上升,其中新疆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约为1100人,较常年增加约4.6倍,当地每百户的空调保有量只有22台,远低于全国平均数130多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数,随着气候变暖,适应能力较低的省份受到的影响逐年加剧。

石婉瑜认为,全球尺度也存在类似问题,现在很多热浪伤亡较严重的地区反而是在温带地区,因为每个地方会依照当地长期的区域气候而发展出风土建筑、生活习惯,比如温带地区的建筑倾向于冬季隔绝冷空气,夏季可能通风就不是很好,而当地的近代发展通常也不会强调降温的空调设施。所以当这些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气候型态时,不仅是个人,很多建筑物、交通建设都没有相对应去呼应所面临的气候新常态,如果人长期处在比较高温环境,人体会气候适应气候、比较耐热,然而温带地区居民突然遭受高温天气,但是外部设施又没有相对应的调节功能,可能就会产生比较大的伤亡。

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平问题亟需重视。石婉瑜指出,空调使用和公共卫生通常也跟地方经济水准有很大关系,就算在同一个城市里面,经济相对劣势的地方在面临极端气候时拥有的资源也会比较少。他们可能一来没有空调,二来可能开空调这件事也比较有经济压力,另外,假设地处相对偏远,公共设施没有那么完善,如果突然发生热伤害、中暑之类状况,也会面临送医不便状况。再来是高温产生很多公共卫生问题,例如病媒蚊、用水问题等,如果当地设施过去相对准备不足,或者经济上无法支援完善的公共设施,有可能一步步加剧极端热浪所带来的问题。

赵馨表示,从COP29、柳叶刀倒数计时报告,到各国公共卫生研究都提到健康不平等,贫穷国家的碳排放量少,但是承受的灾害最大,而且气候问题影响最多的是弱势族群,以及在户外工作的劳工、农民、建筑工人等,还有年轻世代也会承受更长远、更严重的灾害,这些健康不平等问题要从医疗、基础建设提供更多帮助,国家同时要在政策上有更全面的规划。

城市的热岛效应突出,绿地规划纳入自然通风机制,有助于城市降温。(法新社)
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热岛效应突出,绿地规划纳入自然通风机制,有助于城市降温。 (STR/(法新社))

绿地和自然呼吸机制

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和降温息息相关,石婉瑜说,从柳叶刀全球报告来看,城市的绿覆率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再进一步看中国报告,可以看到更多细节和端倪,“2023年中国有21个省份的植被绿色健康指数开始走下坡,进而导致城市降温效果下降。”

中国的绿覆率下降推估除了跟2022年至2023年长时间、大范围的高温有关系外,石婉瑜认为,中国很多地方处于急速都市化也是关键因素,其实很多发展中国家,像是东南亚、非洲都属于急速都市化地区,都市化过程会造成人口和产业聚集,同时将邻近的农地或自然地区变成都市土地,所以都市化过程通常会出现绿地降低。

石婉瑜提醒,绿地的覆盖率影响城市温度非常显著,绿地愈多、覆盖率愈高,城市温度就会比较低。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赵馨指出,绿地是一个健康调适的解方,很多研究发现绿地可以缓解热环境的冲击,还可以降低空气污染,对身心健康都很有益。

城市高温问题要如何缓解?石婉瑜认为,目前已经既成的城市要有更多的绿化,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也要尽量将绿地极大化,不要无限扩张都市而造成更严重的热岛效应。此外,绿地规划要用更科学的方式,跟当地的风土、地形、自然特征做策略型规划,避免都市建设破坏原本的自然通风机制,例如风廊,效法自然可以让城市原有的降温机制最大化被保留下来。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