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豚集中营(下)中国逆势打造虎鲸王国| 绿色情报员

一部《黑鲸》纪录片(Blackfish)揭露了圈养虎鲸的争议,排山倒海的反对声浪让美国的海洋世界(SeaWorld)在2016年终止圈养繁殖计划,并淘汰虎鲸表演。不过,中国却背道而行,去年圈养虎鲸数量攀升为全球首位。

去年底,中国鲸类联盟发布《海洋主题乐园:中国不断发展的圈养鲸豚产业(2019-2024)》报告,虎鲸成了封面主角,截至2024年7月,中国营运中的海洋馆圈养了22只虎鲸,相较2019年增加7只。从国际保育组织“鲸豚保护协会”(WDC)的资料库来看,目前全世界约有54只虎鲸被圈养,超过4成被囚禁在中国。

中国鲸类联盟的最新报告以虎鲸作为封面主角。
中国鲸类联盟的最新报告以虎鲸为封面 中国鲸类联盟的最新报告以虎鲸作为封面主角。 (图片来源:中国鲸类联盟报告)

虎鲸又称作杀人鲸,是海豚科里体型最大的物种,虎鲸不适合圈养的事实持续曝光,这几年中国的虎鲸展演计划却持续扩大。中国鲸类联盟的最新报告指出,2018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拉开了中国虎鲸表演的帷幕,2023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长隆飞船乐园接力引入虎鲸表演,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郑州海昌海洋公园也传出正在建造虎鲸设施,商业利益被置于动物福利之上。

保育骗局主宰虎鲸子宫

这些虎鲸不但被展演,也被怀孕,甚至被消失。2017年,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成立中国第一个虎鲸繁育中心,园方宣称迄今成功繁育5只虎鲸幼仔,并研创虎鲸科普研学体系,但在鲸豚保育专家眼中,这只是一场骗局。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成立虎鲸繁育中心,近亲交配难以延续健康族群。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成立虎鲸繁育中心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成立虎鲸繁育中心,近亲交配难以延续健康族群。 (中国鲸类联盟提供)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郑家泰表示,人工繁殖是科学家或保育机构采用的一种复育手段,通常是针对一些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再放归到野外,以补充野外的族群。然而,现在看到无论是虎鲸或其他鲸豚的繁殖计划,他们并没有野放的想法,繁殖目的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个体去做展示和娱乐用途,这些人工繁殖的个体也未被训练野外生存的能力,因此很难被野放。另外,人工繁殖虎鲸首先要捕捉野生个体,连带伤害虎鲸的野生族群,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长隆海洋王国的虎鲸捕捉自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海,近亲交配衍生的弊病难以杜绝。“我们其实已经看到欧美经历的惨痛教训,中国现在重复这个错误。”郑家泰难掩失望口吻,“在圈养环境中的虎鲸,他们可以选择做人工繁殖的个体并不多,中国已经有很高数量的虎鲸,人工繁殖就是在这20几只虎鲸不断交配、繁殖出后代,然后幼仔再近亲交配繁殖,所以有很大机会出现一些遗传病,这是导致人工繁殖的鲸豚寿命比较短的原因之一。”

“长远来讲,近亲交配的缺陷会不断放大,园内繁殖的族群很难成为一个健康且长期持续的族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董事蔡伟立说,“由于虎鲸的野外取得愈来愈困难,而且世界上其他水族馆的虎鲸也愈来愈少,所以现在中国很积极繁殖虎鲸,虽然成功繁殖5只,可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已经死掉多少,园内的死亡率很高,现在存活的数字背后都有倍数的死亡。”

民众在珠海长隆园区拍下虎鲸连续撞击池壁,疑似自残行为。
民众拍下虎鲸连续撞击池壁 民众在珠海长隆园区拍下虎鲸连续撞击池壁,疑似自残行为。 (截自网络视频)

夭折、霸凌、自残的短命鲸生

圈养鲸豚的寿命相对短,死亡率远高于野外族群。蔡伟立指出,野外虎鲸的寿命约60至70年,圈养个体很少超过30岁,以美国海洋世界为例,1985年后有103只虎鲸在园内诞生,其中73只已经死亡,48只没有活过一年。

蔡伟立进一步说,圈养环境中的虎鲸折损率高,不只是因为健康、营养等生理背景,社会背景也是关键因素。虎鲸是母系社会,在野外会跟着妈妈、阿姨、祖母生活和学习,可是园内繁殖的虎鲸常被迫和妈妈分开,或转送至其他水族馆,所以往往没有社会学习的对象,成年后也欠缺育幼的技能。此外,园内个体的攻击状况也会升高,因为没有年长的母虎鲸带领和教导,之前曾有水族馆发生园内繁殖的年幼虎鲸攻击冲突事件,牠们之间没有严明的家族阶层,这些都显示人工设施无法为牠们带来一个正常的生活状况。

去年底,西班牙鹦鹉公园(Loro Parque)的人工繁殖虎鲸Keto过世,牠的一生发人省思,年幼时牠就被人从妈妈身边带走,到了新园区又没有家族长辈手把手教养,2009年平安夜牠杀死了训练员Martinez。蔡伟立感叹说,Keto死亡时才20几岁,在园内的功能是表演和繁殖计划的精液来源,像这样的虎鲸一生没有见过真正的海洋,园内繁殖个体是截然不同的族群,在人工环境中很难茁壮且永续。

郑家泰指出,虎鲸是圈养环境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就算园区建造了多大的水池,相较无边际的海洋,对牠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小的空间,这样的环境没有办法满足牠们的生活需求,所以很多虎鲸都会出现重复性的刻板行为,例如不断在水池里绕圈、撞墙自残,或是攻击其他虎鲸,在长期受压下也可能攻击训练员。

鲸豚动物在中国水族馆沦为娱乐工具,各种荒诞的互动体验暗藏风险。
鲸豚动物在中国水族馆沦为娱乐工具 鲸豚动物在中国水族馆沦为娱乐工具,各种荒诞的互动体验暗藏风险。 (中国鲸类联盟提供)

中国鲸类联盟的调查人员发现虎鲸被关出了毛病,长隆海洋园区的虎鲸用腹部和头部撞击水下观景窗和水池地板,调查人员也目击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虎鲸出现牙齿明显磨损、下巴大面积擦伤、被同伴霸凌和反胃现象。

蔡伟立表示,虎鲸的身心需求很高,当环境有比较大的压力例如噪音,也会造成呕吐,不过当牠反覆吐出食物再吞进去,这就是一种刻板行为,有些个体还会因闷困而咬栏杆,甚至咬到牙髓腔外露,导致严重发炎感染。

娱乐又愚民的鲸豚秀

在身心欠佳的情况下,虎鲸被迫上场表演,像是跳梁小丑般娱乐观众,却被冠上“科普秀”名义。这是中国海洋馆及水族馆的一贯作风,摊开中国鲸类联盟的最新报告,中国现有101座鲸豚馆营运,当中有95个设施提供鲸豚表演,以及近距离接触体验,例如触摸、拥抱和接吻。

“我们最常见的是一些比较接近马戏团形式的表演,例如跳圈圈、跳火圈,或是不断地做高强度的跳跃行为。”郑家泰提起各种荒诞不当的活动,“有些水族馆会叫鲸豚拉小船,邀请观众、通常是小朋友坐上小船,然后绕水池一圈,这不但带给观众错误的观念,活动本身也存在风险,如果海豚突然发脾气、弄翻小船,小朋友就会掉到水中,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尽管2010年中国农业部已经指示设施停止公众与水生野生动物的零距离接触,不过,海洋馆及水族馆的鲸豚互动体验却是有增无减。郑家泰认为,当前中国的政策或指示仍然不足,官方也没有要求海洋馆和水族馆公开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被监督。

虽然近年中国海洋馆同步引进科技设施,作为活体鲸豚的替代方案,去年深圳的小梅沙海洋世界推出“机器鲸鲨”却引来游客不满,还有人说“没有必要放一条假的,一点也没看头”。

蔡伟立表示,从民众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怎么看待动物和自然世界,公众教育仍有待强化。郑家泰说,这凸显出民众观念未跟上保育脚步,中国鲸类联盟赞成水族馆投资一些高科技像是VR、AR,来取代活生生的鲸豚展示。

国际退场与中国脱钩

随着动物保育和福利意识抬头,各国逐渐禁止鲸豚表演或圈养鲸豚。蔡伟立指出,目前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法禁止鲸豚展演,有些国家虽然没有立法禁止圈养和表演,但实际上已经退场,例如1993年英国30家鲸豚馆已全数退场,2008年新西兰最后一只海豚过世后,鲸豚展演也从此结束。

欧洲最大的水族馆、位在南法的Marineland今年元月5日结束营运,法国法令规定2026年起所有水族馆不得再圈养鲸豚。
位在南法的Marineland今年元月5日结束营运 欧洲最大的水族馆、位在南法的Marineland今年元月5日结束营运,法国法令规定2026年起所有水族馆不得再圈养鲸豚。 (Eric Gaillard/REUTERS)

放眼圈养鲸豚的退场趋势,蔡伟立说,当前主要有三大方向,第一个作法是在原来的水池安置退休,不再做例行的重复表演;第二是移居至海洋保护区或庇护区,例如冰岛的白鲸保护区;第三如果个体状况合适可进行野放,例如韩国济州岛和土耳其的水族馆把野外捕捉且在水池时间不长的海豚放归海洋,济州岛的海豚还被发现回到野外族群里,并且生了宝宝。

遗憾的是,在中国因素的驱动下,鲸豚难以扭转被囚禁的命运,最近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终止海豚表演,但园内的海豚将转移至中国海南的海洋世界,换个场馆继续表演。

中国海洋馆不只在国内蓬勃发展,近年也积极出海拓展版图,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在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地开展计划,中国的逆势作法无异于直接打脸了《昆明-蒙特罗生物多样性行动框架》的诉求。

蔡伟立抛出质疑,这样的大型开发案是否来自当地需求,或者只是大公司拿出好看的投资数字,或是表象看起来有国际推展的计划。海昌集团的菲律宾投资案选址长滩岛,可是当地拥有很好的海洋环境和生态资源,有需要盖海洋馆吗?此外,印尼峇里岛设置了小型的海洋庇护区,收留从在地游乐设施救出的3只瓶鼻海豚,不过,社区型公益团体做的保育工作较少被关注,反而大财团的开发计划容易被看见。

郑家泰认为,目前全球的保育方向致力于保护自然栖地的野生动物,同时提升不同栖地的生物多样性,如果他们把资金投放在兴建更多的海洋馆和水族馆,不只是在中国国内,外国也大举投资,这是一种资源错配的情况,原本可以把这些资金投入在地保育工作,然而他们却都花在建水族馆。

“我们之前已经看到,在水族馆里做的保育是真保育吗?还是只是一些口号式的假保育?”郑家泰语重心长提醒,“然后里面用来做表演和娱乐的动物,反而会伤害到野外族群,所以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方向。”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