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系列 (121): 王、关、戚倒台 战狼外交终结 | 纵横大历史

一、王、关、戚被送进大牢

在之前的几讲当中,我们谈到了文革期间展开的种种“战狼外交”活动。随着1967年夏天文革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中国当局在全球可以说是全面出击,不但对英国、苏联大举粗暴以对,而且对缅甸、蒙古国也进行了极为狂暴的猛攻。一时之间,当时中国的整个外交环境可以说呈现出了一种鸡飞狗跳的势头,十分地“热闹”。在毛式“世界革命”的思路之下,当时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在和已建交、半建交的四十多个国家中,与其中的三十多个都产生了外交纠纷,有的还闹到了要断交的地步。自从中共建政以来,中国的外交情形还没有像当时那样孤立过。

那么,对于这种狂暴的气氛,毛泽东有着怎样的反应呢?是继续推波助澜,还是对此加以限制?今天的这一讲,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

如前所述,在1967年8月7日,中央文革小组的毛派骨干王力发表了著名的“王八七”讲话,表示红卫兵也能干外交工作。8月19日,造反派查封了外交部的大印,宣布对外交部进行了夺权。之后,北京的红卫兵们就在8月22日制造了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当时,面对造反派夺取外交部大权、外交部部长陈毅遭到批斗的情况,周恩来采取了反制措施。在8月25日这天,周恩来让中共军队的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王力的“王八七”讲话交给了当时正在上海的毛泽东。而根据王力自己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其实“王八七讲话”中的内容毛泽东早就看过,“因为讲话中那些过分的话,就是他(毛泽东)的原话。”然而,这时候毛泽东却展现出了一副之前好像对此一无所知的样子,在8月26日这天亲口向杨成武表示:““王(力)、关(锋)、戚(本禹)是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不是好人,你只向总理一人报告,把他们抓起来,要总理负责处理。”为了表明自己对王力讲话的坚决反对态度,毛泽东还在讲话的文稿上面批上了“大、大、大毒草”几个字,展现了他坚决站在周恩来这一边的势头。在同一天晚些时候,杨成武回到北京,向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的上述看法,周恩来随即向江青、康生、陈伯达等人传达了毛泽东的意思。这样,随着毛泽东的一锤定音,王力、关锋、戚本禹这几个出自《红旗》杂志系统的中央文革小组毛派成员,走向了政治生命的结束。王力、关锋两人迅速遭到“隔离审查”、被关进了大牢。到了1968年1月,戚本禹也被关了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毛派干将戚本禹于前些年出版的回忆录当中,对他自己被抓起来的原因摆出了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态度。在王力、关锋被抓之后,戚本禹曾在周恩来、江青的授意之下向毛泽东写了一封检讨书,其中表示“这次关锋、王力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他们所犯错误的表现形式是‘左’倾盲动……我对他们的有些问题没有察觉出来。王力在外交部问题上犯的错误,就同我有关。我从心里愿意努力改造自己,永远做一个忠于毛泽东(主席)思想的小兵。”在1967年9月7日,毛泽东在戚本禹的检讨书上做出了批示,表示“已阅,退戚本禹同志。犯些错误有益,可以引起深思,改正错误。便时,请你告知关、王二同志。”在这之后,戚本禹在张春桥的陪同下,把这件批示交给了被关起来的关锋、王力看,关、王两人也表现得很高兴。戚本禹回忆录中还表示:“王、关被隔离后的第一次中央召开的群众大会,我没去参加,外面马上就贴出标语:打倒‘王、关、戚’。以后的会议我去参加了,外面的标语就没有‘戚’了。所以,从那以后所有的会议我都去参加,一直到我被打倒。”不过,在1968年1月20日的晚上,周恩来的秘书通知戚本禹去怀仁堂开会,并会上宣布了对他进行“隔离审查”。根据戚本禹的说法:“汪东兴随即把我铐在钓鱼台的一个小楼里,由一个连的士兵看守着。那年的春节过后,王、关、戚都一起被关进了秦城监狱。 ”

(以上引文,见《戚本禹回忆录》第二十六、第二十九章)

二、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这三个人?

在回忆录中,戚本禹表示他不明白抓他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并提出了种种猜想,认为有可能是因为他曾经下令封存关于江青早年历史的旧报纸内容,而这令江青对他产生了误解、认为他是在搜集江青的“黑材料”;又认为可能是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的傅崇碧向毛泽东“污蔑”了他,把江青、陈伯达批斗傅崇碧的事情安插在了戚本禹的头上。总而言之,他并不认为,或者说他不敢认为是毛泽东亲自抛弃了他——因为如果真的这样认为的话,作为一个毛派分子的他内心的精神支柱恐怕会就此崩塌吧。

可以说,毛泽东之所以打倒王力、关锋、戚本禹这几个他昔日的走卒,可以说就是出于一种对老干部的妥协。周恩来通过杨成武向毛泽东转达“王八七讲话”的行为,事实上也近似一种要求毛泽东表态的“逼宫”。作为一个精通政治权术的人,毛泽东清楚地知道他的政治口号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果真的放任红卫兵们接管外交,只会将当时的中共在国际上带到一个极端不利的位置。要避免这种情况,他只能把被打倒的外交口干部们“请回来”。在1967年10月1日的中共“国庆日”庆典上,陈毅被请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毛泽东释放的一种信号,表示陈毅仍然“没有被打倒”。

三、王、关、戚倒台背后的毛、林、周博弈

事实上,毛泽东之所以要打倒王、关、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对越发膨胀的林彪的势力进行遏制。如前所述,在武汉七二〇事件之后,林彪与造反派们结合起来,发动了“揪军内一小撮”的运动,对中共军队里非林彪系的将领展开了一场大清洗。在1967年7、8月之交,中共的喉舌“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发出了不少以“揪军内一小撮”为主题的文章。其中,《红旗》杂志在一篇题为《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枪杆子》的文章里,公开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缔造的,是林彪同志直接指挥的伟大军队”,并对林彪进行了很是肉麻的吹捧,在这里仅举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给大家听一听:

“林彪同志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最好的学生。林彪同志,对毛主席著作学得最好,用得最好,对毛泽东思想领会得最深。几十年来,他一贯最忠实、最坚定、最彻底地执行和保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军事思想。在历次两条路线斗争中,他都是旗帜鲜明地、坚定地站在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一边……“

以上的内容当中大量出现的“林彪同志”,无疑是令毛泽东感到非常不安的。对于《红旗》杂志的社论,毛泽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提出了“还我长城”的说法,也就是把中共军队比做他的“长城”,要求造反派们不要再搞“揪军内一小撮”的运动。在1967年8月12日这天,毛泽东曾向王力表示“党内军内一小撮走资派”这样的提法“不策略”,此后这一运动宣告降温。在关、王、戚等人被抓起来后,这场吹捧林彪、打击非林系势力的运动就无法继续下去了——然而,在此之前,这场运动的发动背后实际上依然来自毛泽东的决策。根据文革史学者何蜀的研究,早在1967年上半年的时候,“揪军内一小撮”的提法就已经多次出现,而它的背后实际上来自毛泽东的指示。而在这里,毛泽东又一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这场他发动的运动给打了下去。

(见何蜀:《“文革”中的“揪军内一小撮”问题辨析》 当代中国研究 2004年第1期)

总之,经过一系列政治博弈,毛泽东一为压制林彪的势力、二为维持外交的稳定并安抚周恩来,无情地抛弃了他的走卒王、关、戚。而仅仅在一个多月前,王力作为他的忠实跟班还曾在武汉为他出生入死过。王、关、戚的倒台,是文革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毛泽东开始抛弃他的“战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