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系列(133):毛林剑拔弩张

一、中共九大投票的玄机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文革历史系列节目。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了毛泽东和林彪围绕起草中共九大政治报告问题,所产生的明争暗斗。这场争斗,以毛泽东否定了林彪、陈伯达推出的强调“经济建设”的政治报告,采用了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报告告终。在1969年4月的中共九大会场上,不满的林彪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张、姚二人的那份报告,相当得意的毛泽东则是阴阳怪气地询问全场“林彪同志所作的政治报告,赞成不赞成啊”,并引发了整个会场手举红宝书的表忠。不过,林彪也不会咽下这个哑巴亏。1969年4月24日是中共九大的最后一天,这天,林彪展开了反击。

这天的会议上,中共进行了历来都是走过场的投票环节,推出中共中央委员,当时在会场上的代表共有1510人。如往常一样,毛泽东毫无悬念地获得全票通过,这表示毛泽东也给自己投了一票。周恩来获得了1509票,这是因为他没有投给自己。林彪得了1508票,这是因为林彪觉得自己的票数不能和毛泽东平起平坐,所以他和他的妻子叶群给自己投了反对票。而令人意外的是,江青只拿到了1502票,少了8票。至于另三个当红毛派大将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则更是只有1490多票。

对于这个投票结果,江青非常之不满。根据林系干将吴法宪的回忆,在投票结束后,曾有过这样一段事情:

“江青的选票不仅落后于叶群,也落后于黄永胜、我、李作鹏、邱会作等。这一下,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的脸色都变了,康生的脸色甚至比江青的还要难看。在大家来到江苏厅休息的时候,江青起哄了,大发雷霆,对我们喊道:‘你们的选票比我们的多呀!你们军委办事组的人威信高,老娘得票比你们少得多,难道你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贡献比我还大吗?’对她的挑衅,我们大家默不作声。“康生这个人向来比较鬼,对选举结果发生了怀疑。于是,他和江青就派中组部的郭玉峰来大会秘书处查选票。他要郭玉峰先查主席台上的选票,再查各个大区的选票,要查清楚究竟是哪个代表团少投了他们的票。”

事实上,这样的投票结果之所以会出现,背后确实是因为林彪系人马的大力活动。根据吴法宪的回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在选举之前,一次叶群在同我们闲谈时说:‘林总讲,现在江青太猖狂了。张春桥、姚文元过去都是榜上无名的小卒,现在的威望都这样高,看来当选中央委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使他们的选票少几张,不能让他们得全票,以杀一杀他们的锐气。’“陈伯达接着说:‘张春桥在上海不过是个小瘪三。’黄永胜也说:‘张春桥看不起我们,一次在机场公开说我们是大老粗,我当场回敬了他一句,说你在晋察冀不过是一个小记者。’在这以后,我们按照叶群传达的意思作了安排和布置,指定军队有的人在选举时不投江青等人的票。”

根据吴法宪的回忆,在康生和江青试图弄清楚是谁没有给他们投票后,事情传到了吴法宪和周恩来耳中,两人都表示这样做违反了中共党章,其后周恩来把事情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对此没有说话,事情就此不了了之。不过,吴法宪也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江青在这类问题上一直在和毛泽东通气,是毛泽东站在江青身后。可以说,尽管事情不了了之了,但这件事实际上加重了毛泽东对林彪的敌意。

(以上内容见吴法宪回忆录第十二章第四节)

总而言之,在一片视投票为儿戏的闹剧中,中共九大推出了170名中共中央委员和109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共计279人。其中,只有53人是上一届的中共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有多达136人是军队干部,有90人是所谓“群众组织”的代表。这一格局,反映了以林彪为代表的军方势力的膨胀。此外,随着林彪在中共九大通过的新中共党章里正式成了毛泽东的“接班人”,以及林彪在投票问题上狠狠敲打了一番毛派,林彪的势头比以前要更盛。在这之后,他很快就做出了更大的动作。

二、林彪的“第一个号令”

当时,中共与苏共的关系已经跌到了谷底。1969年3月和8月,苏中两军在珍宝岛、铁列克提相继发生武装冲突,双方互有死伤,进入了大规模战争的边缘。9月11日,周恩来与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进行了会谈,使双方的关系有所缓和。

不过,中共高层继续着备战,在这年10月1日之后向各地疏散,其中毛泽东跑到了武汉,林彪跑到了苏州。10月17日,林彪向中共军队下达了一份文件,名为《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根据毛泽东的“大内总管”汪东兴的回忆,这一文件的要点为“一是抓紧反坦克武器的生产;二是组织战时指挥部,进入临战状态;三是各级领导加强战备值班;四是严密注视中苏边境的形势及时掌握情况,随时报告。”10月18日,时任中共军队总参谋长的黄永胜将这一命令下达到了中共全军。根据汪东兴的说法,林彪是在10月19日才采用电话记录的方式,以急件传阅将这个文件报给了毛泽东。汪东兴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我拿此急件送给主席看,毛主席看后,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对我说:‘烧掉。’我以为主席是让我拿去烧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主席自己拿起火柴一划,把传阅件点着,给烧了。接着,他又拿起传阅件的信封又要烧,我赶紧对主席说:‘主席,不能烧,你都烧了,以后查问起来,我无法交代。留下这个信封上面还有传阅件的编号,你不要烧了。’”

(以上内容原载于汪东兴回忆,亦见于1998年9月21日出版的《华夏文摘》增刊第156期)

按照汪东兴的说法,林彪是绕开了毛泽东自作主张地下了这个命令。不过,对于这件事的真相,直到目前仍有不少争议。根据林彪的秘书张云生的说法,这个命令在10月18日下达的当天,叶群就已表示将它的内容告诉毛泽东。在这之后,这个文件才由黄永胜向中共全军下达。吴法宪的回忆录也表示,毛泽东曾通过汪东兴给叶群打电话,表示他对林彪的命令没什么意见。可以说,对这件事各执一词的双方,必然有一方说的是完全的假话。但在相关档案解密之前,我们也很难知道真相了。但无论如何,这件事都显示了林彪在军队中的强劲实力,也引起了毛泽东对林彪的进一步猜疑。根据文革史学者萧象的总结,这件事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封闭社会,当一、二把手关系已有间隙,一把手对二把手多有戒备和猜疑的敏感时期,任何来自二把手与属下的动静尤其是不慎,都会引起一把手的(强烈)反应与(深度)怀疑。毫无疑问,林彪的‘一号号令’进一步加深了毛对林的猜忌,也加大了毛林之间的裂痕。在毛泽东看来,林彪势力尾大不掉,已是到了需要抑制与削弱的时候了。”

(萧象:《再探林彪的“一号号令”》,爱思想网,2021年10月30日)

三、中国国家主席的存废,点燃毛林直接冲突

于是,随着毛林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双方的直接冲突很快就点燃了。双方直接爆发冲突的节点,是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的庐山会议。

这次庐山会议的正式名称,是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会议的原本议程,是中共中央聚集在度假胜地庐山,讨论召开四届人大、修改宪法的问题。在这之前的第三届人大,是在1964年12月召开的,按照中共的规定,理论上人大这个橡皮图章应该是五年一开。不过,由于文革爆发,新一届人大的召开一拖再拖。毛泽东也需要召开人大修改宪法,从而在宪法层面巩固他通过文革造成的政治路线。不过,这次会议实际上却是离题万里,变成了毛派和林系人马的正面冲突。至于冲突的引爆点,看上去也是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设置中国国家主席这个职务。

在文革前,长期担任中国国家主席职务的人是刘少奇。在以党治国的中共体制下,国家主席这个职务实际上礼仪性质大于实质。在刘少奇倒台后,代理这一职务的人是80多岁的中共元老董必武。由于这一职务需要处理种种繁琐的礼仪事务,不耐繁剧的毛泽东对它没什么兴趣,但这时候董必武年纪也很大了,很难继续胜任下去。于是,要不要继续设立这个职务,就成了一个问题。在文革前,刘少奇既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又是中国国家主席,这个职务实际上是对“接班人”地位的又一层保障。按照之前的逻辑,新一任中国国家主席应该是已经有了“接班人”头衔的林彪。不过,对林彪已经有了很强猜忌心理的毛泽东却另有考虑。

1970年3月,周恩来致信毛泽东,向他报告了新宪法草案,毛泽东则明确表示不再设立国家主席。这个月的16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就修宪问题给毛泽东写了请示报告,毛泽东则再次表示不设立国家主席。另一方面,身处苏州的林彪在通过周恩来得知了毛泽东的看法后,于3月9日通过叶群告诉林系干将黄永胜、吴法宪,表示他赞成设立国家主席。于是,在3月17—20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黄永胜、吴法宪就高调地坚持应该设立国家主席,并引发了激烈的争吵。毛泽东得知这件事后,又再次表示不要设立国家主席、他自己也不想当国家主席。在这之后,林彪又通过秘书转告毛泽东,表示他建议毛泽东当国家主席,毛泽东则没有理睬这一提议。4月11日,林彪又一次向中共中央政治局表示,他建议由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12日,周恩来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了林彪的提议,随后再次被毛泽东否决。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前哨战。随着庐山会议的临近,更大规模的冲突猛烈爆发了。

感谢大家,这个星期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