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中资背景货轮涉挖断海底缆线 台湾依国安层级处理

台湾再度传出海底缆线断裂的事故,台湾的海巡署25日指出,具有中资背景货轮涉嫌拖断海底缆线,这艘货轮已经被押返台湾。全案依国安层级处理原则,已由检方侦办。

据台湾的海巡署发布的新闻稿指出,凌晨3点,接获中华电信通报,“台澎第三海缆”在台湾南部的台南将军渔港西北方6浬处发生断裂。在此之前,海巡署在现场海域监控多哥(西非国家)籍“宏泰”货轮,发现该轮下锚滞留时,先以广播驱离。

在接获报案初判疑似外力破坏时,立即以现行犯拦停该艘货轮。因舷差过大且海象不佳无法登检,还加派舰艇增援,最终顺利将货轮押返台南安平港。

海巡署强调,这次海底电缆断裂原因是否属于人为故意破坏,或是单纯意外造成,有待进一步调查厘清。初步调查发现,涉嫌的“宏泰”货轮,经查为中资背景的权宜轮,船上8名船员均为中国籍人士,不排除为中国灰色地带侵扰行动。

这并非有中资背景的权宜轮首次涉嫌破坏台湾的海底缆线。今年1月初,台湾北部野柳东北方海底国际电缆遭到损坏,涉案的货轮虽挂喀麦隆国旗,隶属香港注册的公司,但唯一登记主管为中国籍,这艘货轮也指向中国权宜轮。

当时台湾的国安局长蔡明彦曾对媒体表示,台湾密切关注中共会不会利用第三国权宜轮在台湾周边布设海上监测设备,或是破坏台湾海底电缆,或在台湾周边增加更多侵扰活动,增加海防负担。时隔不到2个月,相同的事件再度发生。


相关报道

“权宜轮”破坏台湾海底电缆引发关注

中国船伪装成外籍船舶 破坏台湾电缆等制造灰色威胁

割电缆、第五纵队、台海内水化,中共对台超限战已开打? | 亚洲很想聊


李问:不能排除破坏海底电缆已成灰色地带侵扰手段

台湾的总统府发言人李问周二在台北举行的全球数字人权大会(Rights Con)的一场座谈中,以“通讯韧性挑战:强化海底缆线保护及多层次备援”进行专题报告。

总统府发言人李问   国安会副秘书长林飞帆
全球数字人权大会(Rights Con)
全球数字人权大会(Rights Con) 总统府发言人李问(右二)及国安会副秘书长林飞帆(右)25日共同出席全球数字人权大会(Rights Con)。 (记者黄春梅提供)

他强调,面对地缘政治持续变化,台湾必须持续强化海底缆线的保护及通讯韧性。特别是与国际伙伴合作及经验交流,包括在保护海缆、增强多层次备援系统,并且在通讯科技推动非红供应链合作等方面。

“海缆的保护应视为国安议题,不能排除破坏海缆已经成为’灰色地带’侵扰的手段。台湾正在研拟各种措施强化海缆保护,除了已经修法加重对破坏海缆的刑责及罚金,还将改善通报及执法流程。”李问表示,台湾的执法单位也列出有威胁性的可疑船只黑名单,以更有效运用资源。维系稳定畅通的通讯,对守护民主政治环境非常重要,邀请国际友人共同努力。

借鉴俄乌战争 台湾检讨全社会韧性

台湾的国安会副秘书长林飞帆在同场座谈中,谈到“数位韧性”,他将视野放大至更大范围的韧性计划。今年、明年甚至是后年,有个重要关键词,那就是“全社会韧性”(the whole society resilience)。

他指出,3年前,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场战争促使全球重新思考自身社会的韧性问题。从那时起,台湾也开始采取措施,重新检视社会机制以及社会功能,评估台湾社会的韧性程度,以及社会的脆弱点在哪里。

林飞帆说,去年的5月20日,台湾的总统赖清德上任,成立“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在此之前,台湾的前总统蔡英文任期最后两年,启动了一个全面的计划,详细探讨应如何构建社会韧性,包括民间社会的动员与人力资源运用,如何训练、组织,以及物资储备与配送系统;同时还关注能源韧性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并且研究医疗体系的支援机制,特别是在网络安全与通讯方面的应变能力。

林飞帆  全球数字人权大会
全球数字人权大会(Rights Con) 台湾的国安会副秘书长林飞帆出席全球数字人权大会(Rights Con)。 (记者黄春梅提供)

“赖清德就任后,在第一次国安会议谈话中,他的想法很清楚,不回避讨论战争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与影响。他的目标是让台湾社会真正思考,我们应具备怎样的韧性,政府又应如何准备应对这类危机。”他补充说。

台湾遭遇中俄网络攻击 呼吁民主国家共同应对

林飞帆聚焦台湾的关键通讯、交通以及网络韧性。他揭露,台湾每天必须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特别是来自中国。“然而,近期也观察到新趋势,那就是不仅来自中国,还有大量来自俄罗斯的网络攻击。”

去年,赖清德接受电视专访时曾表示,“中国要并吞台湾,不是为了领土完整。如果真是为了领土完整,为什么不拿回俄罗斯占有的《瑷珲条约》所签的那些土地?”

在那之后,台湾就观察到俄罗斯网络攻击大幅增加。林飞帆对记者表示:“中俄之间的操作模式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所以不能排除他们其实有互相学习和仿效的过程。”

林飞帆呼吁,当威权国家用类似手段对民主国家进行破坏时,民主国家必须团结,思考如何共同构建民主阵营更强韧的数字防护网。

责编:陈美华、梒青;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