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青年共建“香港行动文献库” 保存香港抗争史 示警台湾

随着香港公民社会瓦解和《苹果日报》等媒体被关闭,香港民主发展的资料失去了承载的平台。一群在台湾的港人和台湾的年轻人合作成立“香港行动文献库”,通过从民间收集到的5吨抗争物品和文件,重构香港抗争史资料库,对抗政权为历史洗白,也提醒同受中共威胁的台湾社会要对中共有所警惕。

香港从1997年主权移交后,曾发生多场民主抗争运动,远至2003年的反《基本法》23条立法七一游行、2012年的反国教运动、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有大量民间的文宣和纪录,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后,不能再公开展示。一批在台港人和台湾青年,在台湾成立“香港行动文献库”,从民间收集与社会运动相关的物品,记录港人的抗争历史。

收集从1960年至今香港抗争史料 对抗政权的洗白行动

“香港行动文献库”典藏总监Sienna Lau接受本台访问。她表示,大批港人离散后,已有不同的团体收集与纪录《国安法》前香港相关的资料,例如书籍和相片等。“香港行动文献库”是专门为收集与香港社会运动史料创立的团体,成员都相信历史始于行动,同时也创造行动的空间,有系统统整香港曾发生过的社会运动资料,可以对抗政权洗白港人抗争史的行动。

Sienna Lau说:“这个组织(香港行动文献库)的成立,固然是跟民众对于香港政府的不信任是有关,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识我们的过去,才会可以建立我们的身份认同。除了是我们要保存自己的历史,对抗政府洗白的一个动作,其实也是透过这个保存的过程,我们知道未来很灰暗。但是我们之前有做到很多的事情,强调档案跟行动合一,让历史可以成为我们未来行动的养分。”

从收藏品看到港人如何把抗争融入日常生活

Sienna Lau表示,还在统整收藏品当中,单是从1960年代起到现在的抗争物品,已达到1万件,约有1吨的重量。另外也收了香港不同公民团体的内部和会议纪录等文件,重量也有4吨。她表示,抗争品可以让曾身在其中的港人,记住香港以往曾发生过的抗争事件,通过会议纪录能更了解香港民主发展的过程,这些收藏都是港人珍贵的史料。她表示,收集到的抗争小品也显示港人把抗争精神融入生活。

Sienna Lau说:“在2020年可能因为Covid(疫情),也是因为政治环境,比较没有街头抗争的时候,很多人其实把(抗争)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商品那边。真的很日常,从过年的挥春、中秋节的月饼,或是在黄店购物时候的单据,在单据里面写一些请香港人加油的标语。把抗争的元素就是融入生活里面,在讲到黄色经济圈时,(这些物品是)对于这一段历史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Sienna Lau表示,说真实香港故事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5月17日将在伦敦举办首场的香港社运史料展览,希望透过展出收藏的史料,与离散各地的香港社群做连结。将来也想在台湾等地举办同样的展览,向世界展示港人曾为民主付出的努力。

保存香港的抗争史料 有助团结台湾社会抗共

香港行动文献库理事长苏淋齐,也是团体的台湾成员之一。他表示,香港的雨伞运动和反送中运动,不仅影响香港,也影响台湾的年轻一代,既是政治觉醒的示范,也协助他们认清中共的威胁,相信保存香港的社会运动史料,对台湾人来说也很重要。

苏淋齐说:“很重要的原因是香港和台湾很近,我们面对的威胁是同一个。我们很怕我们成为下一个香港,我们很怕‘一国两制’的事情,甚至是一国一制的事情会发生在台湾。好好的保存香港这一段抗争的历史,其实对于台湾人记得中共政权无所不在的威胁是非常重要的,团结台湾的社群去抵抗中共政权。台湾很多人都自诩为所谓亚洲的民主和人权灯塔,我觉得这也是其中承担。”

苏淋齐表示,台湾正在就228事件和白色恐怖时代进行转型正义,过程中也看到历史档案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的政治环境,不能期望港府或中共能为港人保留真实的历史资料,由民间做起,统整和保留社会运动的物品和资料,也是为未来做好准备。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