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拿破仑于1815年被打败后,法国波滂王朝复辟,欧洲进入以保守为基本特征的复辟时期。反法国的同盟国家在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该会由以保守著称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导,它使欧洲复辟后的政治秩序制式化了和稳定化了, 史称维也纳体系。
但维也纳会议也有一项正面成果,就是是导致了30年的世界和平。1815-1848年间欧洲在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是在势力均衡原则的支配下,由维也纳会议与会各国对各自利益的讨价还价折中妥协而奠定的。其中,梅特涅的政治才干、各国对法国再起的警惕、加上民心思定等其它因素的配合起了重要作用。
譬如,在维也纳会议中,列强在领土分配方面出现了意见分歧,当时俄国欲得到整个波兰,普鲁士欲兼并全部萨克逊,但是此举会大大提高俄国和普鲁士的势力,违背维纳会议势力均衡的原则,所以奥地利和英国坚决反对俄、普的计划。梅特涅为了维护奥地利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以及维护欧洲列强利益的「互动关系」,基于「私利」和「共利」,提出「会议制度」。会议运作的模式是列强以和平的方法,本着合作磋商,互谅互让的精神,达成共识,以会谈代替战争,解决彼此的纷争。最后,双方作出让步,俄国得到波兰部分领土,普鲁士亦得到五分之二的萨克逊,以和平的方法,解决了维也纳会议中最爆炸性的问题。
梅特涅亦提出列强组成「国际政府」,并以「干预权利」镇压各地有关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革命运动,强力维持社会的稳定。如在1820年,双西西里王国和萨丁尼亚-皮得蒙王国发生革命,国际政府授权奥地利派兵打击当地的革命运动,助其恢复了原来君主的绝对统治。
此外,各国内部的因素亦有助欧洲于1815-1848年间维持和平的局面。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各国人民经历了长期担惊受怕、流离失所的日子,均渴望和平、安定和秩序,厌战的情绪高涨。而且,经过战火的洗礼,欧洲各国灾情严重,即使英国亦不能幸免。故此,列强于战乱后忙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各颈的重建工作,由于事务繁多,使列强无暇向外扩张,有助欧洲各国保持和平。
在这段时间内,由于英国的制度性影响,各国对代议制日益感到兴趣,认为它是一种安全的制度,既可以基本满足民众的要求,又可以避免革命。当然,这里的代议制在政治参与的程度上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权是很不相同的。
在当时,凡是采用代议制的国家几乎都采用两院制,即都设上院与下院。因为上层人士对于单一的由民众选出的一院制的人民会议不敢放心,怕他们易冲动,从而作出草率的决定。因此设立上院,由具有一定身分的、有资历、经验和特殊才能的人构成,形成对下院的一种牵制和平衡力量。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某种保守与贵族的倾向。
但即使如此,当时的欧洲各国也无法完全抹杀掉法国革命的成就。拿破仑用枪炮推行自由平等理念虽然失败,但其遗产并未完全消亡。实际上,在其后欧洲各国制定的宪法中,也不得不引进一定限度的民主宪政原则。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