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我们在前两讲谈到了十九世纪英国的渐进民主宪政改革和美国的政党政治,今天我们讨论法国宪政民主的进展。
法国拿破仑一世失败后,欧洲有一段复辟和倒退的时期,宪政民主事业陷入低潮。例如,在西班牙、那不勒斯、波兰等地,建立民主宪政的运动都受到了压制和打击。不过,这一段回潮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得太久,原因是,1830年发生了革命,它阻止了复辟倒退。法国波滂王朝国王查理士十世企图推翻法国国会制度,但没有成功。革命击破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波滂王朝自己反而被推翻了。继位的新奥尔良王朝的君主答应尊重民意并承诺与国会合作。这一发展导致了连锁反应:比利时起而反抗荷兰的统治,并且在独立后制定了一部自由的宪法。希腊也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而在瑞士,则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另外,意大利、德意志以及波兰也先后传来了日益响亮的民主诉求和激烈的民主运动,欧洲各国的任何统治者都无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1848年,欧洲发生了争取民主的更大规模的起义和混乱,威胁到了维也纳会议后各保守的君主制国家确立的世界秩序。但是,在有些国家,这一威胁由于统治者的明智而化解了。 譬如有几个君主立宪的国家,由于逐步实行了民主宪政而成功地避免了革命,其中包括英国、荷兰及比利时。
唯一的例外是法国,它的新奥尔良王朝本来实行的也是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却被一场激进的革命所颠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该政权没有能够获得中产阶级的积极支持,二是法国的选举权限制太严,引起了普遍不满。虽然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力普.路易(Louis Philippe)声称主张和平,但他厉行寡头政治。而在当时,法国民众憧憬的是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主张的政治平等和耀眼的外交成就。对这两点,新奥尔良王朝并无意愿也无能力提供给他们。
由于上述原因,法国的二月革命所遇到的抵抗很小,而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很快就答应给民众以普选权。不过,新成立的立宪会议排斥了革命运动中激进的一翼--以勃朗.路易(Louis Blanc)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参与政府,于是在巴黎爆发了巷战。这次事件使法国的资产阶级认为要建立秩序与安全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于是立宪会议修改宪法,实行总统制,把大权赋予了总统,由成年男性推选,任期四年,很大程度上不受立法机关约束。这一规定为法国的第二帝国开辟了道路。当时法国的民意被引导到认为稳定压倒一切的倾向,于是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曾给法国带来自豪感的拿破仑家族。在这一普遍的社会心理支配下,年轻的雄心勃勃的路易拿破仑三世以压倒性的选票当选为总统。1851年12月宪法修改,国会下院仍由成年选举,但上院则由总统指定以牵制下院。而立法权的准则则交给国务会议负责,原为四年的总统任期改为十年,拿破仑第三显然成了操纵宪法的人。因而,在第二年即1852年他把法国再度改制为帝国就毫不奇怪了。
法国人的"拿破仑情结"使得法国的民主宪政又推迟了三十年!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