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宁静革命 -- 陈奎德

*台湾的宁静革命-- 陈奎德} &> <& /mandarin/ui/ssi/navbar.mas &> *台湾的宁静革命-- 陈奎德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自己的意见,不一定代表本台的立场。)[艰难的历程]从左翼极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转向考察右翼威权主义国家的民主转化。其中,台湾是一个典型范例。国民党在内战失败1949年退守台湾之后,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和戒严法,实施了相当严厉的威权主义统治。在政治上,审查新闻媒体,严禁反对党出现,时松时紧地镇压异议人士。因此时常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与压力。 但是,它与左翼极权仍有两点重要的不同:首先,它的法律保障私有财产,这就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政府并通过出口导向政策和留学政策,使其经济体系和社会日益国际化。第二,从迁台之日起,台湾即存在选举。虽然从1950至1969年这20年间,台湾选举只到省议员和县市长层次,中央选举是冻结的,因而不会影响国民党的执政地位。但这种选举具有合法地集结反对派政治力量作用,同时具有整合中央与地方菁英的功能。台湾的反对派力量很早就开始了民主奋斗,他们有两条基本的成长线索:办刊与参选。一条侧重理念,另一条侧重实践。一条走菁英化路线,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另一条则是走草根路线,以有志实际从政者为主。 在刊物方面,早在台湾蒋介石统治的五十年代,以著名杂志《自由中国》为核心,集合了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由中国》以雷震为主编,抨击时政,力倡言论自由。后来,在自由派精神领袖胡适鼓励下,雷震宣布在1960年9月底成立“中国民主党”。9月4日,雷震被捕,被判处十年徒刑。“中国民主党”流产,杂志夭折。这就是著名的“自由中国事件”。 这种严厉的政治气氛持续了十年左右,由于1971年之后台湾的国际处境风雨飘摇,第二波独立于官方的刊物如《文星》、《大学杂志》、《台湾政论》、《八十年代》、《美丽岛》等又陆续出现。它们要求政治、经济、社会改革。这导致蒋经国提出本土化改革,即所谓“向内的合法化”运动。 在选举方面,前已说过,它具有合法地集合政治力量作用。相对于严厉的平时,选举期间成为比较宽松的“民主假期”。由于不能成立反对党,当选的非国民党人士就被称为“党外”,而通过选举过程集结的“党外”,实际上变成一个准政党。 1978年,增额中央民代改选,“党外”开始正式组织化,以巡回助选团到台湾各地大串联,并发表12条共同政见:要求开放党禁、报禁、解严、国会全面改选、省市长民选、司法独立、军队中立等。并获得台湾逐步兴起的中产阶级的支持。 1979年5月《美丽岛》杂志社成立,其组织方式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名称的政党。这导致国民党政府镇压,《美丽岛》杂志社的重要成员全部被审入狱。政权的合法化进程倒退。 但是,“党外”并未因此消失。80年底,“党外”入狱者的家属参加选举,高票当选。国际支持日隆。震撼当局。1981年地方选举,“党外”中央民意代表在县市推荐人选出战,获得极出色的成绩。从此,“党外”以准政党式的室内集会以及议会改革为主线了。[民主制度的诞生] 在这种情势下,当局意识到,镇压除了能暂时免除了对自己垄断权力的威胁外,并不能消灭反对运动,徒然增加社会与政权的两极对立,丧失统治合法性,受到国际孤立。即是说,镇压手段的代价已经比宽容要大得多,于是他们开始考虑调整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了。其核心,就是统治集团如何把反对力量吸纳入政治体制内的问题。 1986年9月28日,“党外”人士集会于圆山饭店,正式成立反对党――“民进党”。当局采取了容忍的政策。不久,1986年12月,蒋经国总统决定,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于是,台湾民主化闸门打开,新闻自由,结社自由,呈现出生气勃勃波澜壮阔的景象。1991年,中央民意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1996年,台湾历史上第一次直接选举的总统诞生,标志着其民主体制已经确立了。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