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兴衰》- 7.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 1918年三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更名为共产党,列宁解释说是“脱掉民主这件可爱的肮脏的衬衫”。 显然,这是不祥的预兆。 1918年春季,俄国农村发生大饥荒,当局开始实行粮食垄断制,取消了自由贸易和一切市场。从城市征召征粮队赴农村强行征收余粮,把农民的口粮甚至种子搜刮一空,殴打乃至杀害抗拒交粮的农民。这种征粮被列宁赞赏为“十字军讨伐”。 在城市,当局为标榜自己是所谓“工人的国家”,于是,开初实行了所谓“工人监督条例”,实施所谓工人自治管理,这使工人完全蔑视原有厂长与工程师的管理秩序。工人自行拿走产品以出卖,缺勤率上升,生产秩序混乱,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鉴于这种无政府状况,苏共立即跳到另一极端,它于1918年6月颁布大工商企业国有化法令,严厉整肃纪律,实即剥夺基本的公民权利,实行军事管制。并要求工人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在工作时间之外实行无偿义务劳动,工厂变成了劳动营。由于遭到工人大规模罢工抗议,于是,解散原有的独立工会,由苏共提名工会领导人,使工会政府化、政党化。工人已失去一切反抗手段,陷入奴隶状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际上在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 此时苏共实行的,就是著名的“战时共产主义”。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在城市引发工人强烈不满;失去了广泛的支持,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饿殍遍野,水兵造反,俄国面临一个爆炸性的难于控制的混乱局面。于是,在1921年三月,列宁不得不改弦易张,让步回头,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一定限度的自由贸易。这种回归常识、回归文明社会基本准则的政策使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对于农村暴动和工人罢工,当局仍施以铁拳,残酷镇压。 苏俄建政初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而回归于接近常识的“新经济政策”,预示了共产国家的一个基本循环性节奏,即:开初狂热实施意识形态的极左政策,等到碰得头破血流完全失败后,不得不回到常识,实行改革调整;随后,又重复上一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不止。苏俄如此,后来的中共也亦步亦趋、重蹈覆辙。这恐怕已是共产政权难于摆脱的规律了。(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所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