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观点。)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谴责,起诉了个人,起诉了历史,但是没有起诉制度。因此有了对匈牙利事件的镇压。在“匈牙利事件”前后半年的时间内,赫鲁晓夫保持了难堪的沉默。 但他毕竟还想改革。在击败政治对手后,赫鲁晓夫兼任了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成为斯大林去世后,第一个握有党和国家绝对权力的统治者。于是,1957年他打破沉默,从防御转人进攻。 赫鲁晓夫宣布要在七年内超过美国,然后他开始向人民描绘在1975年至1980年将实现的共产主义图景。而为了进入共产主义,他进行了工农业方面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设计,是对经济管理实行权力下放。他的措施是实行广泛的分散制,扩大企业的自治和独立。 问题是,最上层的中央各部委不愿意放弃对企业的控制--那将意味着失去权力和特殊利益。同时,下放了的企业仍然不知道产权究竟属谁。无论是工人,还是“一长制”下的厂长,企业赢利与否都与他们自身利益无关。 为了克服这个矛盾,取得了自主权的厂长、经理只能依靠强化劳动纪律、强化监督统计的手段来促进工业生产。这种被动被管的工人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农业方面,生产水平尤其低下。过去农民是在流放和处决的压力下,被迫参加集体农庄的。因此,农民消极怠工,拒绝努力生产。这种状况和基层官僚的腐败是赫鲁晓夫面对的农业方面的“癌症”,他在6年内撤换了4个农业部长,仍然无可救药。 到1953年,苏联人口比1913年的沙俄增加了20%,可粮食总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却与1913年相当。那就是说,50年代的苏联人比1913年的俄国人吃到的面包和肉要少20%。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发动了开发荒地的巨大运动:他动员了100多万人,扩大了3500公顷的播种面积。此外,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允许发展私人畜牧业,以增加肉类产量。并且,降低农民私人所得税,以刺激个体经济发展。 更显眼的是,赫鲁晓夫将大型农业机械直接交给农民使用,废除了官僚化的、控制农民的国营拖拉机站。 但是,倒霉的是,比起工业,农业改革更不成功。1960年是苏联第6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它并没有完成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农业产量竟低于计划的25%。 他的失败在于:既没有对所有制进行改变,也没有对官僚政治结构进行改革。 在赫鲁晓夫的政治承诺里,没有民主,没有法治,更谈不上人权。因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受到其体制的局限,遭遇到广泛的反对。官僚保守势力反对是因为他要改革;人民群众不满却因为他的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体制。他几乎将左派右派、上层下层全得罪了。 1964年10月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终点。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和克格勃头子谢列平利用主席团会议中的多数地位,激烈地批评赫鲁晓夫的改革给苏联社会造成了政治、经济困难。 赫鲁晓夫重施故技,又象1957年6月一样,提出应当召开中央全会。 第二天,召开了中央全会。但是,遗憾的是,170名中央委员中有100名投了他的反对票。于是,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就此画上句号;他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改革,从此夭折。(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