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好“轿车热”

(自由亚洲电台所有的评论只代表评论员们个人的立场。)岁末年初,国内又掀起一股“轿车热”,严格说来,是“家用轿车热”。起因是,廉价的上海“赛欧”和天津“夏利”投放市场,售价锁定在每辆人民币10万元左右,在消费者中引发一阵骚动。尽管上海“赛欧”要等到2001年的五、六月份才能交货,但“赛欧”走下生产线的第二天,订单就已经达到一万辆,其中大多数为私人购买。说起来,中国的“家用轿车”已经走过一段不短的历史,以北京市为例,私人轿车已经达到60%,拥有量达41万辆,成为第一个私人轿车超过公共轿车的城市。而这一趋势,在其他城市也日渐明显。目前,消费者对“家用轿车”还有很多抱怨。首先是价格太高,消费者抱怨说:中国人收入低,而轿车价格却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大多数民众买不起,实在不公平;其次是使用成本太高,售后服务差劲;还有使用限制太多,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调整。比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市场将面对的压力,可能的汽车价格大战,消费者收入增加等,都可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然而,最大的问题却是:中国是否应该鼓励私人购车,是否应该大量发展私人交通工具?这关系到中国交通大格局的发展战略。以美国和日本两国为例。两国由于不同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交通发展模式。相对说来,美国地大人少,鼓励发展私人交通,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也为私人交通工具提供了极大便利;日本的情况相反,因人多地少,则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贯通日本东西南北的新干线高速轨道,将日本人快速地送往四面八方,日本的私人交通工具则相对受限,甚至成为多余。近年来,俄罗斯大力发展廉价的家用轿车,使俄罗斯民众平均每三户就拥有一辆家用轿车,成为俄罗斯经济成就中的一大奇观,也是因应了俄罗斯地广人稀的国情。反观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更甚于日本。公共交通严重不足,有待大力发展;同时,城市用地和农村耕地都十分有限,空间宝贵,私人交通车辆正成为累赘。全国各大城市,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塞车”现象,那些私人车辆过多的城市尤其严重,比如广州。与广州相比,注重发展公交系统,规划科学的上海,情况就好得多。上海拥有里程更长、布局更为合理的高架高速公路和地铁线,加上新落成的高架高速轨道明珠线,为市民提供了更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想,如果继续把成倍增长的私人轿车投放到繁忙的交通线上,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城市交通,将会何等地拥挤不堪?有的城市交通可能因此瘫痪。结论是:大力建设健全公共交通系统,适当限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增长,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不看好目前国内所谓的“家用轿车热”,并为此感到深深的忧虑。(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所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