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华鲟“天然产卵场” - 郑义} &> <& /mandarin/ui/ssi/navbar.mas &> 所谓中华鲟“天然产卵场” - 郑义
据新华社4月11号发自武汉的一条电讯说,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所长刘勇近日介绍,研究人员在长江中游的葛洲坝附近江段发现了一处天然的中华鲟产卵场。他说,这意味着中华鲟可能避免因大坝截流不能到上游产卵而一度面临的“绝种之灾”。消息解释说,这个“天然产卵场”之所以能在这一江段形成,主要是因为坝区水面相对风平浪静,水温也较稳定,有利於幼卵的成长。消息还以乐观的口气说,不止是中华鲟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繁殖场所,而且,鳜鱼、河鲶、鳗鲡、长薄鳅等保护鱼类也都在这这里形成了新的产卵地;事情不仅如此,就连原先适应流水生活环境的铜鱼、岩鲤、青波、白甲、红唇薄鳅等长江上游的鱼类,也能在这里很好的生存。 这条消息显然是好消息,你看,不光是“一度面临‘绝种之灾’”的中华鲟不会绝种了,就连其他的许多原生於长江上游的鱼类,也都找到了新的幸福家园。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习惯,这是它们在千万年以来生存竞争中找到的最佳条件,改变这个条件,就意味着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後果就是物种灭绝。所谓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保护它们固有的生存环境不受人为的破坏。如果它们认为长江中游很好,又何必千里迢迢地过激流、冲险滩,非到水流湍急的上游去产卵或生活呢?很明显,这条消息是有针对性的,是想用这个“天然产卵场”来为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辩护。虽然我们目前还不能肯定三峡大坝的建立必然导致中华鲟的灭绝,但大坝阻断了中华鲟习惯的回游产卵路线,使中华鲟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则是可以肯定的。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全世界也是珍稀水生动物。它在地球上存活的年代已有1亿4千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水上熊猫”。成年的雌鲟重量可达400公斤,最重的有500公斤,形象地说,它的体形有1头牛或者4、5头肥猪大,是极为壮观的。这是一种河海洄游鱼类,它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洞庭湖、黄河入海口、钱塘江、青岛海域、鼓浪屿海域、甚至远到南海的珊瑚礁群。但它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必须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的三峡和金沙江产卵。每年秋天,中华鲟就会从上万里的海洋游向长江,在从长江口逆流3千公里,游回它们的出生地金沙江和长江三峡,在急流中交配、产卵、繁衍後代。1981年,三峡葛洲坝截流,阻断了中华鲟洄游产卵的路线,使中华鲟处於濒於灭绝的状态。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一片环保声浪中,当局才在1982年成立了上面那条新闻中提到的那个“中华鲟研究所”。研究所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如实地向全体国民和全世界报告中华鲟的生存困境,而不应该报喜不报忧。 在这条新华社消息见报後第二天,即4月12日,美国的一个环保团体“美国河流”公布了一个例行的的年度报告,叫“全国十大危机河流报告”,今年已经是第14届报告了。这个报告正好与中华鲟找到新的幸福家园的新闻形成某种对比。据美联社报导,这个报告说,美国政府在流经华盛顿州的蛇河上修建了4座30米高的发电站大坝,使河里的鲑鱼比七十年代减少了90%,也使鲑鱼被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美国河流”组织的主席伍德说:“每年我们都耗资数百万美元,无所不用其极地挽救这些鱼,但回来产卵的鱼群却越来越少。”因此,他们把蛇河列为“全国十大危机河流”之首,并呼吁政府当局对这几座水坝进行改建,使鲑鱼能溯流而上,回到上游去产卵。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鲑鱼的保护已经做得够好的了,每年花几百万美元,也就是几千万人民币,来保护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里的鲑鱼,我们的“中华鲟研究所”呢?我敢说,每年的经费恐怕不到这个数的零头。还有,鲑鱼是一种大量捕捞的食用鱼类,多得很,根本谈不到什么灭绝动物,就算是这条蛇河里的鲑鱼真的绝种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这就是民主社会里民间组织和大众媒体所存在的意义:监督政府,向国民提供真实消息,特别是坏消息,提前向全社会发出警报。美国蛇河里的鲑鱼减少了90%,中国国宝级的中华鲟减少了多少呢?多年来,我没有见到一条相关的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