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不一定代表本台的观点)其实,早在1913年,列宁就曾经提出过"到欧洲去的捷径是经过北京和加尔各答"这一"东方路线"。而1921年后,共产国际虽然在欧洲的革命推展已失去锋芒,但在中国活动却是咄咄逼人。 列宁认为,西方殖民主义利用亚洲落后国家获利,以支撑资本主义。因此亚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是对西方的弱点的"侧翼攻击",具有战略意义。有鉴于此,列宁对中国展开微笑攻势,讨好中国的政治力量。1919年7月15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加拉罕发表宣言,声称放弃帝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侵害中国之条约,即放弃俄国在华之领事裁判权与庚子赔款、租界与租借地,中东铁路与外蒙及一切特权。1920年9月27日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上述承诺。但事实上,由于苏俄发现此宣言对自己过去在东北权益吃亏很大,后来并未完全实施它们。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经历了「二次革命」的挫折。从1922年起,由于苏联上述宣称的废除俄中一切不平等条约,由于列宁当时的「世界革命论」又有很强的反帝国主义色彩,相当符合落后国家民族主义者的口味,因此孙决定转向诞生不久的苏联求援。于是,孙先生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合作,重组国民党。并请苏联的鲍罗廷(M. Borodin)担任顾问,鲍罗廷帮助国民党开办政治学校,起草党章,并按苏联的模式发展了很多地方性的基层组织。孙先生还派遣蒋介石去苏联考察了三个月,在蒋1924年归国后任命他为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校长,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从此,国民党染上了列宁主义的色彩。 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共产党部分党员在国民党同意下,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这是共产国际的"内部集团"策略:在国民党内发展中共,从内部控制国民党。孙中山当时觉得此政策并无不妥,因为中共党员少,没有力量,通过 "容共",国民党也可借此率领一个宽容的、多阶级合作的全国运动。孙先生并不认为共产党会对国民党构成威胁,他认为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差别不大,而中国共产党当年不过是一群"愤青",想垄断俄国的援助。孙还认为,俄国人为与国民党合作在必要时会排除这些青年,所以他们不足为患。当时,中共确实处于"婴儿期"。1922年其党员不到300人,1925年仅1,500左右,而国民党1923年已有5万人了。 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起于相互利用,又相互到莫斯科争宠。不过孙在世时因为他能驾驭国民党内的右翼分子,故并无彻底摊牌的危险。但到1925年3月孙先生去世后,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自1926年起,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上海后,革命阵营内部的左翼和右翼的矛盾终于公开化,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于1927年4月在上海清党,逮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国、共两党第一次公开分裂了。从此,国共两党的恩恩怨怨就支配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舞台。而这一难解的恩怨其罪魁祸首就是第三国际(共产国际)。(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