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不一定代表本台的观点)
8月份,台湾总统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海峡再起波澜。大陆当局在短暂的错愕之后,照例施用文攻武吓的故技。一方面,以媒体舆论,高声谩骂;另一方面,以军事演习,耀武扬威。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台独色彩远远超过李登辉当年的“两国论”。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一边一国”论出台后,两岸大局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以经济领域为例。大陆当局最乐于炒作的,是“一边一国”论出台后首日,台湾股市大跌。但,该日台湾股市的跌幅,却远远小于李登辉当年发表“两国论”后的股市剧跌行情,仅为当时的五分之一;而且,台湾股市随后迅速回稳,回速之快,也在众多人士意料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台湾股市下跌之时,香港、上海、深圳的股市也应声下跌。在这几个市场上,凡涉及两岸关系的股票,跌幅更大。比如,以厦门机场为首的厦门本地股,受冲击最大。因为人们断定,两岸“三通”将进一步受阻。这类连锁反应,使大陆当局对台湾股市大跌的幸灾乐祸,显得毫无意义。另外,发动十万解放军搞军事演习,大陆又无端贴进去数十亿美元。联想到7月底,大陆与瑙鲁建交,抢走台湾邦交国,花了整整一亿美元。而此事,恰恰是导致台湾执政当局发誓“走自己的路”、进而喊出“一边一国”高调的导火索。孰轻孰重?谁得谁失?实难一言以蔽之。在大陆投资的十几万台商,对“一边一国”论引发的两岸新一轮口水战,几乎无动于衷。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局面:台湾当局的言论越来越弹性,大陆当局的威胁越来越空洞。除了少数几个亲共的台商假装表示“忧虑”与“不安”之外,大部分台商都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与此同时,在厦门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如常进行,完全没有受到“一边一国”论的影响。从前,同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列席港商人数总是排名第一,从香港引进的外资和项目也总是名列第一。但自去年、即“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始,台商人数开始排名第一,港商排名退居第二。显示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的程度,不压于香港与内地。事实上,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所有这些,表明,陈水扁发表“一边一国”论,对两岸大局,至少对两岸经贸格局,并无太大冲击。大陆当局的危言耸听,实不足为信。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加之台湾经济不景气,只要大陆持续打“经济牌”,台湾就会乖乖就范。然而,“观其言,察其行”已经两年多,“一边一国”论照样出台,且波澜不惊,“经济牌”为何打不响?的确,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日益增高;大陆当局对台湾打“经济牌”由来已久。然而,说台湾因此就范,实在大谬特谬。最具说服力的证明,莫过于香港。显然,回归后的香港,比回归前的香港,与大陆经贸关系更大为紧密,北京当局甚至刻意为香港敞开大陆市场,处处为香港提供拓展市场的便利,但是,有目共睹的是,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却大大逊色于回归前,生产下滑,百业凋敝,失业剧增,各项经济萧条指数,均创下自六十年代以来的最低。大陆方面虽百般设法,却也爱莫能助。与大陆水土相接的香港,尚且如此,即便把隔海相望的台湾“统”进来,又能如何?真实的情况是,港商携资到内地发展,港人争相到深圳消费,反而冷淡了香港。恰恰应验了李登辉的说法:台商西进大陆,可能掏空台湾。实际上,台湾经济不景气,正如香港经济不景气一样,都是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一环。并非指望依靠大陆,就能得到根本改善。所谓“经济牌”,恐怕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统一”大计。到头来,“赔了金钱又折兵”。陈水扁高唱“一边一国”于先,复以“主权对等”善后。以“进两步,退一步”的迂回技巧,又朝着台湾独立跨进了一大步,不可不谓: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相形之下,中南海的超低智商就暴露无遗。此时此刻,再次沦为大输家的中南海诸公,应该反思,与其如此地折腾,劳民伤财,何不自己洗心革面,彻底改革丑陋的一党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厉行民主与法治,以清新面目,获得台湾同胞的真心认同。两个德国,不战而统;欧洲各国,不谋而合。岂不是现成的楷模?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