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不应该仅仅是商机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12月3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中国上海赢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在同一地点,9年前,中国曾遭受申奥失败的一幕。)消息传回,上海呈现一片狂热的欢腾,同样狂热的气氛也出现在首都北京和全国许多地方。

官方媒体以类似去年北京申奥成功的笔墨,连日大幅报道,极尽渲染。在欣喜若狂的人海中,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上海赢得了多少多少商机。刚刚被朱熔基批评为“泡沫经济”而面临整顿的房地产业,似乎在上海突现曙光,让沪上的地产商重新看到了获取暴利的希望;为举办世博会,上海将沿黄浦江两岸大兴土木,主要工程包括空中花桥、椭圆运河、植物走廊,以及相关的基础建设,使“已经大变样”的上海,更上一层楼;同时,预计世博会将为上海人创造至少10万个工作机会,并将有力促成2010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万美金的目标。总之,近些年享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海,又一次幸运地触摸到大发展的机遇。

然而,狂欢过度的人们,对即将发生的庞大开支、高昂成本、和可能产生的风险,似乎毫无警觉。为了建设世博会展厅及相关项目,需要投资35亿美元;如果将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也计算在内,投资总额至少再增4-5倍,即总投资将达到150亿美元以上;另外,当局还必须建立一个1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参展。

如此庞大开支,对已经多年奉行“赤字经济”政策,以至债台高筑的中国当局,无疑又增加了一笔昂贵的支出。国家财政部高调表态,将全力支持上海主办世博会,这无疑暗示,上海市将无力单独承担世博会的建设和主办开支,主要开支将由中央政府出面解决,实际上,就像北京的奥运会一样,这一沉重负担最终落到了全国各地老百姓的头上。

为了举办奥运会,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就实行赤字支出。而全国各地正在建设的巨型项目,包括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东气西输,等等,都耗资巨大,旷日持久,使国家债务加速增长。包括养老金债务及国有银行的坏账,最保守估计,债务总额已经超出了1万100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中国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联想到香港回收前,末代总督彭定康和港英当局,不顾北京的再三反对,坚持上马香港新机场等大型项目,北京为此严厉指责彭定康,是“故意要花光香港的钱”,给未来特区政府“留一个空架子”。对照之下,中南海好大喜功,到处大铺摊子的做法,远远超过彭氏港英当局不知多少倍。究其用意,莫非也是为了“花光国家的钱”,给未来政府“留一个空架子”?

从官方掩饰不住的得意看来,上海申博成功,的确又一次为中南海制造了歌功颂德的机会。

主办世博会,并非没有风险。上届世博会,即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就以严重亏损10亿美元而黯然收场。足为前车之鉴。

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之后,把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的话题,更形热烈。殊不知,早在1949年以前,上海就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东方乐园”,不折不扣的“世界级城市”,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里,却倒退着走,很快落于东京、香港、汉城等城市之后,最近十年虽有耀眼的起色,但距离当今的“世界级”,还有很大落差。

国内一份权威的专家报告指出,若以100作为世界级城市综合评价标准,目前,上海市仅相当于世界级城市初级阶段综合指数的60%,高级阶段综合指数的30%。作为“世界级”的标志之一,设于上海的国际和区域机构,寥寥无几,而在非洲的肯尼亚,其首都内罗比,国际和区域机构的总部就有99个,亚洲国家中,仅曼谷,就有94个,马尼拉也有78个。

另外,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1年历史,作为一个大国,除了主办过1999年昆明园艺世博会之外,中国仅仅是第一次正式主办世博会,而对于其他国家,举办类似的世界性盛会,实属稀松平常,以日本为例,最近十余年间,已经主办过一届世博会,又将于2005年再次主办世博会。

这类盛会,对中国来说,将来,只会越来越多,忙不暇接。至于从前,半个世纪的所谓“新中国”,如何耽误和失去了那么多机会?只有当权者自己心知肚明。

在谈论上海机遇的时候,大西部更显得一无所有。有国家财政部撑腰,更多款项,将源源不断地拨到上海,为“中国最好”的上海,锦上添花。实际上,多年来,国家的主要资源,几乎都集中到了上海,集中到了北京,集中到了东部,东西部差距怎能不呈现“马太效应”似的恶性循环?

申博成功,上海人狂欢,高喊“我们又赢了”,这个“我们”,究竟指谁?恐难一言以蔽之。

笔者新近接触到几位出外观光的国内经济学人,谈到国内的“经济成就”,他们竟然都不以为然,曰:“时代已经走到这一步,不管谁当政,至少都应该有这样的成绩。这是起码的。”又补充说:“其实,报纸上宣传的那些成就,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有的还正好相反。”

最后,每当中国举办一次国际盛会,其不光彩的人权记录,便会再次成为一个国际话题。为此寄语上海人:上海世博会,不应该仅仅是商机。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