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广场 | 允许外资独资医院就能解决中国的医疗困境吗?

9月8号,由中国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和药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一项就是在独资医院领域,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岛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这条消息一经颁发,石破天惊。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媒体人高呼中国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将大大利好中国未来的医疗发展,外商独资医院就像当初引进的特斯拉一样,在医疗领域引入一条鲶鱼,刺激国内各大公立医院自发进行医疗改革,适应当下医疗环境,改善就医环境,解决就医困难。

事情会当真如此吗?个人认为,并无多少助益。

首先,中国首要的医疗困境并非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陈旧和医疗技术落后,也不是医务人员人数不足和水平低下。而是病人疾病发病率高、就医困难、就诊费用昂贵的问题。

由于中国相关职能部门长期在食品安全监管的疏忽失职,相关阶层为了攫取食品巨额利润,有意无意的通过大量有毒和有害的添加剂和加工手段来降低食品加工成本、提高食品加工效率、扩大食品自身利润。这些问题存在了几十年,有关职能部门睁只眼闭只眼,从未予以有效监管。如最近曝光的食用油和煤油运输混装就是一个食品监管不到位的典型案例,更不要说此前的地沟油事件、苏丹红事件、地沟酸菜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在预制菜的问题上不汤不水的表态也是在纵容预制菜野蛮生长。此类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之后,长期以往导致中国人各种慢性疾病高发。

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90年代之前的中国人再也不想回到计划经济时代饥寒交迫的生活状态,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式餐饮油炸快餐习惯也悄然的冲击着当下中国的饮食结构,多种内外原因介入下的中国人,在饮食习惯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如高盐、高油、高热量和高碳水,这些都已经被证实为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加之中国有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全球最多的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有全球最严重的工厂隐秘性排污、有全球最高的民众吸烟率,导致中国人在各类肿瘤的发病率在近十年呈现井喷样爆发,肿瘤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现状注定着整个治疗是困难和持久的,而且个别药物价格极其昂贵,费用很高。因此人民对医疗的高期待和慢性疾病的治愈现状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国内医务人员的技术垄断和技术霸权也是阻碍中国人民获取廉价医疗的拦路虎。

医疗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如果一位医务工作者经过自身努力成为了这个专业的领导者,那么他获得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将远远胜于一位芯片或者航天航空或者经济学泰斗的。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无人能够质疑、否定、更改他的诊疗意见。医疗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任何一种医学诊疗的方案,没有绝对的对错,没有正确错误与否的二选一,而且医疗存在其他行业根本无法预料、不可企及的不可确定性和迥异的个体差异性,药品和治疗手段的不可覆盖性和欠完美性,导致医师提供的任何一种治疗方案都可以找到理论依据进行支持,没有专业知识的旁人是无从知道他的理论依据是否恰当,方案是否妥帖。加之当下中国处理医疗纠纷适用的《民法典之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侵权的11条,是医务人员应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护身盔甲,可以以各种理由进行法律辩驳,尤其他是这个行业的权威,通过旁征博引支持自己的方案也是易如反掌。

他们这群占据有医疗话语权的专家,把控着中国的治疗方案的决策权,在资本的挟持下,可以尽全力的通过各种所谓的学术活动、诊疗培训、路径制定、诊疗方案等一系列的制定,来增加各项检查类目,以增加项目来扩大医院营收,理由可以冠冕堂皇:"为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原本可以X片解决的直接上CT,原本可以CT解决的直接上MRI,原本可以观察解决的直接PETCT,原本可以CT血管显像的直接拉去手术室做造影。各种扩大检查范围的建议都打着为了减少医疗纠纷,规避医疗意外,为了大众就医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幌子,其实背后都是个人和医疗机构利益的考量。消耗的是百姓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挖走的是国家为数不多的医保资金。

为了维护医学专家们的利益和权威,圈子文化在医疗界是屡见不鲜,通过各种学会和协会的方式,组织自己的圈子,结识自己的人脉,笼络自己的人心。在协会和学会里,通过各种学术活动,为医药和器械公司代言。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假借学术、假借实验研究、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的方式推广利润率极高的新药。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用药永远都是最新的药品,而临床基础用药一概不使用,这样在新药的加成下,高校附属医院的收入每年都在突破新高。同时对这些大医院培养出来的医学生还有在这些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也是一个从上至下的洗脑过程,逐渐有意无意的忽略、无视、放弃成熟的、基础的药物使用,一开始就选择最新最高级的药物似乎让这些年轻医生当作了理所当然,以至于和这些年轻医生探讨常见病的诊疗时,他们反而惊讶,为何要选择这些老药,这些药物在年轻医生脑海里就是副作用大、效果不佳、毫无益处的淘汰产品。也让这些年轻医生,动不动就是一个静脉穿刺也要选择B超引导下穿刺,而不是延续几十年的盲穿,因为盲穿考验的是一个医生的临床基本功,但是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规避盲穿带来的风险,保障病人的治疗安全。这些理由实在让人无法反驳,但问题是临床上之前的盲穿的意外发生率其实并不高,之前每年的静脉穿刺术又有几例是出现了严重医疗意外的呢?放弃了几十年的成熟的价格低廉的基本用药,改为最新研发的药物,通过增加的过度检查费用,增加的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支出,自然导致的是医疗费用年年火箭般的递增,人民和医保负担年年加重,人民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整个过程中没有人能够反驳医学专家的意见,没有人能够监督医学专家的建议,没人能够管住医学专家的贪婪的手。就只因为医疗门槛太高,无人知道是否正确;医疗风险太大,无人敢承担责任;医患关系太激烈,无人能简单化解;医师联盟关系太紧密,无人能斩断利益关系。

其次,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利好的绝对不是广大就医的人民群众,更不会是广大医务工作者。

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首先就要解决员工问题,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给病人看病的不是机器,而是有经验的医生,是活生生的人。但是又因为外资独资医院建立后,按照国际惯例,通常会要经历7-10年的亏本后才能开始出现盈利。如何把控创收和成本支出的平衡,如何平衡医院创收和人道主义冲突,是这类医院的核心问题。按照绝大多数医院的方案来看,就是0盈利或者微盈利便是胜利。

外资独资医院如果想在中国一线城市,在拥有一众优质高端公立医院深耕几十年的地方崭露头角,必将只能是以吸收知名医生作为噱头,必将以高薪作为吸引优质医师的诱饵,但问题是,这些优质的医师却恰恰也在各大顶尖的公立医院里混得风生水起,外资独资医院需要拿出一个什么样的薪资才能让他们离开有编制、有资源、有人脉的公立医院呢?

换句话说外资独资医院来到中国,并不会像特斯拉一般产生鲶鱼效应,纵使会产生几分波澜,也不过是中国当下高级医师的市场流动罢了,不过是医疗人力资源的再调配。医生还是那批医生,方案还是那批方案,治疗还是那些治疗,依旧是那群获得技术垄断和拥有技术霸权的医师在掌控着中国的医疗市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假设外资独资医院按照我们期待的运作良好,从公立医院挖走的高级人才,会导致公立医院的技术开始出现倒退,医疗实力受到弱化,医疗质量开始下降,发病率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这些工薪阶层民众,依旧还是拥挤在原本就诊的公立医院里,接受这些专家们制定的昂贵的诊疗方案,并不会分流至外资独资医院,于是乎,原本就已经很紧张的医患关系只会更加剧烈。

再次,在没有解决好社会信用制度和商业健康保险制度的当下,外资独资医院也会举步维艰。

在国外,私立医院其实更依赖于商业保险的支持,他们接诊的病人几乎都是购买过昂贵商业医疗保险的病人,这些病人才是医院运作下去的主体人群。另外国外私立医院的运营基本都是0盈利或者微盈利,也就是说,医院一年的营收在扣除掉电费、水费、药品保管、器械折旧、员工工资、股东收益等等后,基本都是营收和支出大致平衡,并无多少盈利;私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的确比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高,但是差距也不会悬殊很大。而中国的实情是掌控话语权的各大医院的医生年收入已经秒杀全国了,50W、80W、100W甚至几百万的比比皆是,有能力的中流砥柱的医生,年收入也是在30W到50W之间,也是属于收入颇丰的社会中产,外资独资医院在人才招聘的薪资上,需要提供多少薪资,才能让这群高级医师,放弃稳定的编制、放弃可期的养老金、放弃优异的平台,加入外资独资医院呢?

我们也要注意到的是,中国的有钱人和权贵们衡量医院的标准并不全是你是不是外资独资,更在乎的是看病的医生名气、医疗质量、医疗水准。他们在目前公立医院里面就医,同样很轻松的能够获得不比外资独资医院差的就诊体验。另外他们在公立医院就诊还能享受更好的国家全民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在没有彻底解决医保报销问题的外资独资医院并不能撼动公立医院在中国医疗市场的霸主地位,分流高端病人。

最后,外资独资医院将来最终的结局,其实和现在已在大陆开设的大型民营医院当下的处境类似。

目前中国境内已经有好几家大型的民营医院,例如和睦家医院、旺旺医院、明基医院、瑞慈医院等。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能够解决的中国当下的医疗问题也不过就是将来外资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后要面对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外资独资医院无法解决中国当今的医疗体制问题。首先就是医师群体的管理问题。

医师群体是全中国各大行业中学历最高、学科门类最多,门槛最高,晋升最难的一个群体。现如今他们是由卫生计生委和公立医院共同管理。在国外,医师的执业是由医师协会全权负责,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是医院的管理。于是医师只要获得了医师协会的认可,就可以实现多点执业,很自由。医院和医生的关系是合同关系,伙伴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但在中国,由于公立医院的强势地位,加之存在事业编制的捆绑,导致医院和医师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属于上下关系,医师在医院面前属于弱势群体,医院不仅掌握了医师的编制,而且还控制医师的执业权。尤其是大型的公立医院,因为平台很高,为医生带来的各种资源也是数不尽数,在此从业的医生一般情况也不敢随意跳出平台。而卫生主管部门掌控了医师的晋升权力,中国特殊的职称体系是束缚中国医师的一把奇特的枷锁。虽然中国有医师协会,但是并无多少实际权力。不论社会如何呼吁多点执业,如何平等医师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均收效甚微。虽然经过努力,多点执业有了突破,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各种困难,其中无非就是相关职能部门对权力的掌控愿不愿意松手,就成了问题解决的关键。

接下来是医保报销的问题,民营医院的特殊股权结构,导致近几年爆出来的医保资金虚假报销案例都是和民营医院有关。众所周知,尤其是在中小型城市,一个民间资本办医院,一般都是会和医保局、卫计委、药监局、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一起办医院,通过股权输送获取办医保护伞。民众心里的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都不过靠套取医保资金存活,医疗质量那是一个糟糕透顶,对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的信任度与日骤减,尤其是在"莆田系"医院的丑闻曝光后,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的信任危机至今没有消除。

然后还有一个医院的定级问题。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国的医院是分等级的,经过卫生主管部门的审定后,确定为三级,每一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在三级医院中增设特等级别,因此医院一共被分为三级十等。不同级别的医院在社会上能够享受到政策待遇都是不一样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三级乙等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之间的差距也是肉眼可见的。绝大多数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并未完全纳入中国的医院管理体系中去,因为规模不够。中国的医疗市场竞争是不充分的,公立医院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垄断性质明确,拥有当地最好的资金投入,拥有最高级的设备采购,拥有最多的最优质的医护资源,拥有其他医院难以企及的关照,拥有社会无比的信任度。

民营医院或者私立医院没有足够的资本实现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在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流动稳定性上和公立医院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当下实现办医突破的都是专科医院,例如三博脑科医院,肿瘤医院、眼科医院、口腔医院、妇产医院等这样的小而专的医院,综合性质的医院基本没有。因此对于今后的外资独资医院,是否能够忍受住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资本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个问题。

最后是医疗的高风险性。医疗不同于其他行业,他存在着其他行业没有的高风险,高个体差异性,医疗纠纷是困扰当下民营医院和私立医院的重要问题,危重病的处理能力体现的是一家医疗机构整体实力,如果一家医疗机构无法接触,无法处理危重病,那注定了只能面向普通疾病的诊疗,那么在社会口碑上提升不了档次不说,收益上也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放开外资独资医院的建设,并不能解决中国医疗的困境,中国的医疗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是长达50年的医疗体制的顽疾,牵涉的方面繁多,牵涉的利益复杂,这一切深层次问题还是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不是简单的资本问题。因此个人认为,仅仅通过放开外资独资医院的准入,并不能像引进特斯拉一样,引发电动汽车行业的鲶鱼效应。终究,中国的医疗市场完全不像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公立医院背后的行政垄断带来的一系列不为人知的效应不可能让中国的医疗市场实现充分竞争,除非实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可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医疗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