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外媒继续盯着中国房地产并当作中国经济荣枯的指标、纠结于中国政府为什么不积极救房地产之时,两条容易被忽视的中国官方消息表明,中国通过政府投资这种举国体制,正在促使"新型工业化"。入世之后逐渐形成的政府、外资、民营三类资本多头投资体制,正逐渐向政府投资独大演变。换言之,中国政府投资这匹"辕马"又回来了。
政府投资为"新型工业化"输血
先分析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
2023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1.58万亿元,同比下降0.5%。按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9%。内资企业含国有、民营两大部分,民营资本处于同比下降状态,也就是说,内资企业投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营企业投资。
国有企业投资增长的资金来自于哪里?就在旧金山APEC会议期间拜习会举办之前的11月13日 ,《人民日报》发表《政府投资基金激发新动能》一文,重点介绍了中国政府自近年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概况。
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如下: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财政资金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科技创新,并利用母基金、子基金多级放大,以市场化手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累计设立2107只政府投资基金,目标规模约12.84万亿元,已认缴规模约6.51万亿元。
2023年,政府投资基金呈现“提级加速”趋势,多个地方组建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基金。该文列举了陕西西安、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建立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如何引导资金投向各种先进制造业项目:浙江2000亿元的“4+1”专项基金,主要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山东投资于制药。中国今年1-10月第二产业投资13.25万亿元,增长9.0%,主要得益于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扶持的重点项目,其中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2.8%、59.1%、34.5%。
中美经济竞争的重要层面:制造业
我曾在《中美先后想明白:实体经济不能丢》(RFA,2023.07.11)一文中引据《华尔街日报》7月10日发表的《西方再次认识到战争需要工业》,文中提到“美国总统拜登和北约领导人担心与俄罗斯或中国发生消耗战,将在即将举行的峰会上重点讨论重建国防工业”,美国这种危机感来自于俄乌战争,10月发生的以巴战争当然会更加深美国这种危机感。
中国的危机感产生远比美国早。2015年,中国国务院推出《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定下方向,其实是利用“千人计划”参与者携科研成果与国内“合作”巧搭便车”,发展各种新型工业。但后来被美国特朗普政府盯上,指责《中国制造2025》为“集剽窃、偷盗、复制美国知识产权之大成”,并开展反间谍活动让“千人计划”夭折。中国在2019年放弃了《中国制造2025》,随后成立了规模为210亿美元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力装备这三个领域、曾被《中国制造2025》计划列为重点的10个尖端行业进行投资,终于形成目前第二产业的新布局。
对这类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当然不能指靠外资,更何况美国已经对美国在华投资类别设立了限制;也不能依赖重视短期效益的民营企业,只能依赖政府投资。从历史上看,中国政府对通过资源配置权影响并改变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驾轻就熟,我在此说的不是毛时代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产业政策。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团队对日本产业政策制度进行研究之后,认为可以借鉴形成一种新的更市场化的产业政策,替代传统计划模式。1988年,原国家计委成立了专门的产业政策司,负责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1989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就是中国当代产业政策的奠基之作。
相比较而言,利用政府投资引导本国产业转型,不是美国欧盟这类国家的长处,因为美欧国家是私人资本为主,政府最多是利用税收作为杠杆。利用贷款扶持某类企业,结果会导致银行倒闭,比如硅谷银行在贷款上奉行向“进步主义”产业倾斜导致银行破产就是一例。中国的银行是国有银行,坏帐引发的银行危机至少有两轮,均通过政府力量化解。
中国还需要外资吗?
中国今年以来对外资的打压引发外资疑虑:中国还欢迎外资吗?这倒不是外资多心,而是中国对外资的矛盾态度引发:在政府高调欢迎外商投资的同时,不断打压外资企业,不少外企高管被传唤甚至“失踪”,引发在华外资企业的不安。这种不安当然会导致外资流失。据《华尔街日报》2023年11月8日文章《外国公司从中国撤走千亿美元利润》一文引用数据,截至9月底,外国企业连续六个季度从中国撤走利润,金额总计超过1,600亿美元。这种少见的情况表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正减弱。
在这种不安中,11月旧金山APEC会议期间,美国众多商界精英争相面见习近平,就是希望听到习近平的亲自表态,算作一种态度摸底。
那么,中国对外资的态度到底如何?应该说,中国欢迎外国制造业产业资本,但不欢迎信息咨询产业。世界制造业强国德国在俄乌战争后因能源供应变化发生“去工业化”过程,不少工业巨头增加对华投资,对这类制造业资本,中国表示欢迎。但信息咨询产业在中国被视为情报收集,因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中包含“信息安全”,
这点,美英媒体其实也清楚,这些被中国国安人员突袭搜查的外资咨询公司包括美国贝恩咨询(Bain & Company)、尽职调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团(Mintz Group)、以及咨询行业龙头老大凯盛融英(Capvision)的办事处。11月4日,英国《金融时报》在《全球民调巨头盖洛普不堪政经环境恶化决定退出中国》一文中指出,美国的咨询公司现在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因为除了中国经济整体增速大为减缓外,国安机构对咨询公司的审查和监控也越来越严厉。中国国安当局认为,与外国公司分享数据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并对《反间谍法》作了进一步的增补修订,不仅号召全民抓间谍,而且将“所有有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和文章”都视为国家机密。
但中国对产业资本与投资股市、债券的资本还是持欢迎态度。中国近日由金融机构定下50个房企的"白名单",交由各个商业银行"认领"救助的房企,外界以为是政府要救房地产市场,其实多少有点误会。这一救助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房企欠下逾千亿美元外国私募基金的债务,华尔街投资界甚为担心,这种救助可以安抚外国投资者的担忧,增强他们在华投资的信心。
中国入世时承诺的市场化改革,其中包含经济体制的市场化。针对中国政府对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专项补贴,WTO希望中国能够逐步减少至合规。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主持了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投资体制早就形成了三大来源,除了政府投资之外,外资、民营资本日渐壮大,一度三分天下。经过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番“国进民退”的操作,如今又回到政府投资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举国体制”。在中美两国处于“合作伙伴”之时,美国国会经常提到中国政府补贴国企并希望中国政府改进,演化为全面竞争关系之后不再提及是因为知道提也无用。但无论如何,了解中国政府投资再度兴盛这一事实,有助于重构美中关系。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