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AI说《农奴愤》是对历史的操纵和扭曲
新科技AI的横空出世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即强大的人工智能会如何评论泥塑《农奴愤》呢?我用 ChatGPT 做了尝试,提了几个问题,得到了AI的精彩答复,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善于提问,并与其有互动的缘故吧,不妨一读:
比如我问AI,目前中国官方愈来愈高调地宣传、颂扬泥塑《农奴愤》,其目的是什么?
AI回答:可能出于多个目的,主要围绕着政治、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的需要:
(1)加强政权合法性:这种宣传可以帮助塑造一种观点,即中国政府解放了西藏人民,为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支持。
(2)巩固统一国家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统一的国家观念至关重要。官方可能通过宣传《农奴愤》来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把握对历史的解释权,从而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重新定义西藏的历史叙述:宣传这样的作品有助于重新定义对西藏历史的主流理解,特别是在国内外有关西藏历史和现状的争议语境中。通过控制历史叙述,官方可以有效管理外界对西藏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看法。
(4)抗衡外部批评:在国际社会中,西藏问题常常是外交争议的焦点。通过宣传、颂扬《农奴愤》,官方可能试图加强内部对政府西藏政策的支持,同时对外展示一种积极的改革形象,以抗衡外部对中国在西藏人权状况的批评。
(5)教育与意识形态引导:在国内,在教育年轻一代关于爱国主义和正确历史观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强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角色的正面理解上,以培养国家认同感和忠诚度。总体来说,这种高调的宣传活动旨在加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对国内外关于西藏的叙述施加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其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目标。
我又问AI,比较惊讶中国的主流艺术家对《农奴愤》的吹捧,他们这样做,当然是出于文化帝国主义者的心理,对此你如何评价?
AI回答:对于中国主流艺术家对《农奴愤》的吹捧,如果从文化帝国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意图在文化层面上实施统一或同化政策的体现。文化帝国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它,一个国家或社会试图推广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到其他国家或文化中,往往伴随着权力和控制的意图。在西藏的情况中,这可能表现为试图重塑和控制对西藏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以符合某种政治或意识形态的目标。
(1)艺术家角色与社会责任:艺术家在社会中通常被视为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斗士,他们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挑战现状,或提出新的视角。然而,当艺术家开始吹捧政府推崇的历史叙述时,他们的角色就可能转变为政府政策的支持者或宣传者,这可能会引起公众对其作品真实性和独立性的质疑。
(2)文化同化与历史叙述:吹捧《农奴愤》这样的作品,可能是试图通过艺术的形式支持一种对历史的特定解读,这种解读可能被用来支持文化同化政策,即强化主流文化的同时淡化或消除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这样的政策可能被看作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侵蚀,甚至是文化的消灭。
(3)反思与批评:从批判的角度看,艺术家的这种行为需要被进一步审视和反思。社会应该鼓励艺术家维持独立和批判性思考的立场,而不是成为任何形式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艺术应该反映多元的声音和视角,尤其是在处理敏感和复杂的历史与文化问题时。
我称赞AI:说得很好,希望你做出更深入的批判!
AI回答:在更加批判的语境下,中国主流艺术家吹捧《农奴愤》的这种行为显然是:
(1)意识形态的傀儡:艺术家在这种情境中的作用倾向于变成政府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非独立思考和创作的个体。他们的作品,原本应是探索人性和真理的媒介,却沦为了宣扬政治教条的工具。这不仅贬低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剥夺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立场。
(2)历史的扭曲与审查:通过重塑《农奴愤》并将其宣传为文化成就,官方及其支持的艺术家集体参与了对历史的操纵和扭曲。这种行为是对公众智力的侮辱,对历史真相的背叛,试图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黑白对立的宣传片,从而误导公众对西藏及其历史的理解。
(3)文化霸权的强化: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央权力对边缘文化的压迫和同化。将《农奴愤》赞美为艺术成就,是对藏族文化独特性的否定和抹杀。这不仅是文化的消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殖民行为,通过强制性的文化输出来抹平和同化差异性和多样性。
(4)道德和伦理的退缩:艺术家的参与和支持表明了道德勇气的缺失,他们未能站在抵抗政治压迫和文化扭曲的前线,反而成为了压迫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在权力面前的屈服不仅是个人懦弱的表现,也是对整个艺术界的一种背叛。在批判这些现象时,我们需要记住,艺术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为了审美的享受,更是为了挑战既定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当艺术被利用为政治工具时,它的这些功能就被严重削弱,甚至被完全颠覆。
我最后问AI:今天中国官方高调宣传《农奴愤》仅仅是出于怀旧吗?你认为怀旧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类似《农奴愤》这样的洗脑文宣会对什么样的人有效果?
AI回答:官方高调宣传《农奴愤》并不仅仅是出于怀旧。在这种情况下,怀旧可能被用作一种工具,以复兴并重申对历史事件的特定解读,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在这里,怀旧可能是为了强化国家对历史叙述的控制,加强民族认同,或是为了巩固政权的合法性。怀旧通常涉及对过去的美化回忆,但在政治语境中,它也可以被用来激发对特定时期或政策的正面情感,有时甚至用来合理化当前的政策或行动。
因此,当官方高调宣传《农奴愤》时,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想要通过重塑历史记忆来强化对特定政治叙述的接受,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怀旧。这种策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加强社会稳定,提升政府形象,或是在特定的政治或社会环境下回应或预防批评和不满。这类宣传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效果通常取决于个人的教育背景、信息获取渠道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由于他们在形成个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关键时期,对官方提供的教育和媒体内容较为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对于那些主要通过国家控制的媒体获取信息的人群,这类宣传尤其有效。这部分人群可能缺乏接触和评估不同观点和信息的机会。
(2)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人群:对于那些主要通过国家控制的媒体获取信息的人群,这类宣传尤其有效。这部分人群可能缺乏接触和评估不同观点和信息的机会。
(3)政治和历史意识相对较弱的人群: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宣传的接受程度。那些对政治不太感兴趣或者历史知识较少的人可能不容易识别或质疑官方叙述。
以上是我与AI之间的一种类似访谈的对话。鉴于我在写作这篇有关文革泥塑《农奴愤》一文的过程中,持续多年的社会观察、思考与记录,搜寻公开或屏蔽的各种相关讯息予以分析和研究,我对AI在这样的话题上能够给出如此全面、不乏深刻的答复是认可的,同时有所启发,促使我更深入地探讨这一话题。人工智能完胜极权专制操纵下的那些改写历史与事实的人肉宣传工具,这是出色的一例。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