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色RFA博客:在图伯特,时间可以弯曲,空间可以交错,二元之间的对立荡然无存(二)

2、

图伯特有一句格言:若无喇嘛上师,何以近佛?

因此,在图伯特佛教的传统里,上师是至高无上的,如同佛陀在世。事实上,佛陀早有预言说,在未来末法时代,佛陀将化身为上师形相示现给需要他的保护和指引的众生。

上师通常是指这样的人:已经完成广泛的训练,已经达到心灵体悟的高级层次,并且依照一套根本而完整的传承系统,尤其重要的是,具有慈悲的心地和持守清净的戒律。对于修习佛法的弟子来说,上师使我们明心见性,所以上师的恩德非常巨大。图伯特的一位佛教上师这样告诫弟子:“上师是非常珍贵的。

没有上师的话,就算所有的佛都对我们微笑,我们也是看不到他们的。”而我是逐渐感悟到这一点的,是通过堪布仁波切无比耐心的教诲感悟到的。

记得第一次见到堪布仁波切,那还是在1997年,是每年最吉祥的时间——“萨嘎达瓦”,藏历四月十五。我照例是要去祖拉康(大昭寺)朝拜的。现在想起来,那真的像是命定般的相遇。就在大昭寺的庭院内,从前举办默朗钦莫(祈愿大法会)的地点,我看见约有四五十名僧侣正盘坐在数排长垫上专心修法,各种法器一应俱全,一幅绘有莲师八变的唐卡高高在上,而那时我对古汝仁波切(莲花生大士)尚未有更多的了解;通常,在法会上高挂莲师唐卡并专修莲师所传的法,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是宁玛教派的传统。在中间靠右一排,在最前面,则端坐着一位丰采超俗的仁波切。

1997年萨嘎达瓦在大昭寺的法会上遇见了我的上师。(唯色拍摄)
1997年萨嘎达瓦在大昭寺的法会上遇见了我的上师。(唯色拍摄)

我久久地注视着他修法。那真的是佛教书上常说的“法相庄严”。而且他持有铃杵或法鼓的手啊,如同壁画上的佛手一般形状完美,在轻摇慢击的时候显得十分地优雅。架在鼻梁上的金边眼镜又为他增添了几分文秀,并清晰地传达着他的目光,——那是多么平静的目光,却又是生活中多么少见的目光,让我想起约翰•布洛菲尔德这样谈到喇嘛们:“……他们的目光平静而发自内心,这是很久以来就习惯于观想修持的人之目光。”【1】

一个从未有过的愿望自然地在我的心中升起来,是如此地强烈,驱使着我找到其中一位个子高高的年轻僧人,几乎是恳求地对他说:“请转告仁波切,我很想认识他,很想跟他学习佛法。”

我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早上,阳光很好,沿拉萨城东北方向而去的路上绿树成荫,在柏油路消失的地方,走过右边的一座小桥,即是像布满农舍的村庄一样的俄吉塘,堪布仁波切就住在那里。确切地说,那时候,堪布仁波切就住在那里。

我记得,目光平静的仁波切含笑接纳了我,如同他和我原本就是这样的因缘。他送给我的第一本书是《佛子行诠释》。他给我上的第一课,如今想起来,那实在是最平常、最朴素的道理,可在当时却让我很是震动。他是这么说的:此生为人是很难得的,然而死无定期,只有业报相随,在六道轮回里流转,所以我们要寻求解脱之道,而佛法就是解脱之道。

仁波切还说,你那么年轻,已经对佛法生起信心,这是非常难得的,作为释迦牟尼的弟子,我愿意帮助你走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

这一席话说得我几乎泪下。我还年轻吗?我在人生已经过了一半的时候才开始亲近佛法,与无数从小就听闻并修习佛法的同族人相比,可以说是太晚了。但我终究还是幸运的,无论如何,我与佛是有缘的。从我生为藏人起,从我生在拉萨起,从我离开难闻佛法的异乡起,从我回到拉萨起,从我第一次进大昭寺起,从我较早地失去父亲起,从我得到第一串念珠起……从我终于遇上眼前的这位仁波切起,我一直都和佛有缘。那是前生往世就结下的缘,我愿意与这份因缘生生世世难解难分。

1990年代的我在大昭寺前。(友人拍摄)
1990年代的我在大昭寺前。(友人拍摄)

这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周二都要去仁波切那里上课。我渐渐了解到,修习佛法首先是要进行一系列加行道的修持的。加行即基础的意思。包括共加行和不共加行两大类。二者相辅相成,绝不可偏弃一方,尤其是对于修习藏传佛教密法的弟子来说更是如此。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时,即是按照这一严格的次第来教授弟子的,它包含在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之中,从小乘,至大乘,再至金刚乘,一乘更比一乘高,一乘更比一乘难,乘乘修下来,最终便可到佛的境界了。因此,作为学佛的人来说,必须严格地经过有关基础的修持和训练方可获得真正的成就。

十一世纪时,正是图伯特遭到佛法被毁后开始重兴的艰难时代,为了使珍贵的正法得以弘扬,也为了使蒙昧的众生得以解脱,伟大的上师阿底峡尊者从印度来到图伯特,并带来了“修持佛法的四种共同基础”即所谓的“四共加行”。

上师们认为,这四种基础或加行法门是佛教所有层次及所有教派都共同要修持的;相对的,四不共加行是金刚乘佛教的特别修持法门。

实际上,在我第一次聆听堪布仁波切传法时,他就已经对我开示过“四共加行”,它集中在这样的法教之中: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业报因果。而“四不共加行”通常是:一、皈依大礼拜;二、发菩提心;三、净障专修金刚萨缍;四、积聚资粮献曼扎。以及上师相应法。

我从堪布仁波切那里最早学会的、用藏语发音的佛教词汇是:“阔瓦”、“米达巴”和“勒炯则”,它们的含意分别是“轮回”、“无常”和“因果”;最早学会的短句是“甚格巴尼”,意思是“发菩提心”或“入佛门”。

我学会的第一句祈愿文是:“贡觉松拉夹速契哦”。

——它的意思是:皈依三宝。


注释:
【1】《西藏佛教密宗》,(英)约翰·布洛菲尔德(John Blofeld)著,耿升
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