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介绍上来看,这还真是一所充满了活力和关爱的学校,是个孩子们的乐园、是可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地方,这所学校就是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就在最近,这所学校在全国出了名。不过,出名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网页上说得有多么好听,而是因为学校里“创新有为”的老师们所创立的那个“绿领巾”制度。
事情的起因其实挺简单的。2011年10月,网络媒体报出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学习和行为表现稍差的一年级小学生发放“绿领巾”,作为与代表好学生的“红领巾”相对应的一种标示。
那些被老师认为是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一年级学生,不但得戴绿领巾,而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会在班上被点名批评。于是“绿领巾”成了孩子们被人取笑的诱因。嬉闹中,同学们互相之间斗嘴的时候,戴红领巾的孩子也会说:“你学习不好,才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
那些不得不戴绿领巾的孩子们一离开校门口,就会把绿领巾摘下来、放进口袋里。就连家长都因为孩子佩戴的绿领巾,倍感尴尬。他们向学校提出来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应该取消这种做法。
然而关于“绿领巾”,校方给出的解释却是“它可以教育学生追求上进,是一种激励的手段,而不是歧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我想不客气地说,无论学校最初的目的如何,这个“绿领巾”、还有其它一些学校里出现的“三色作业本”、“两色校服”等等,代表的都是一种新型的、系统化的、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掩盖着的、由成人们对孩子施加的校园暴力。这种暴力摧残的不是孩子们的身、而是孩子们的心,是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我们知道,一个人自尊心的形成与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充满了鼓励、赞美、成功和接纳的环境中,他(她)就会对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努力进取。相反,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批评、打击、失败和拒绝的环境里,他(她)就会自暴自弃、胆怯畏缩。
给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分门别类、划分等级,等于是从一入学,就给孩子戴上一个标签、给他(她)一个暗示,投射给他(她)一 个“你是差生”的偏见。不可否认,有少数孩子也许能够从这种消极的信息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但是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很容易接受成人的暗示,会有意无意地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期待成长。我们知道太多的所谓“差生”、破罐破摔的案例,我们也知道太多的因为老师同学的偏见而造成的悲剧。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就像他们尚未成熟的身体一样,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健康的自尊与自信,是孩未来健康成长的心理保证。
其实,我还是很愿意相信学校对“绿领巾”给出的解释,我愿意相信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是想要激励他们上进。至少我可以相信学校制定“绿领巾制度”不是想有目的地歧视部分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够导致良好的结果。
教育是一个百年树人的长期过程,教师们的一些做法,其后果也许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教师们对于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三思而后行,必须遵照教育规律、遵从儿童发展的特征、遵守职业道德,而不能随心所欲、异想天开。要知道成人一个随意的行动,可能会给孩子的终身打上无法磨灭的烙印。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