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解读 | 余杰:当中共宣传部成为世界宣传部-介绍哈金的小说《折腾到底》(一)

0:00 / 0:00

小说版的《红色渗透》

《折腾到底》是哈金的小说中最不「哈金」的一本,反倒更像乔治·奥韦尔的《一九八四》,其背景更接近当下的年代,节奏强烈,人物无不爱恨鲜明,互相拉扯与纠结,步步进逼,同时又集讽刺与风趣于一身。哈金说,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这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这本书早就已经写完,二○○七年动笔,二○一○年完稿,最初根本没有人要。」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小说风格跟以前有很大差别,不禁让出版社稍为犹豫:「他们觉得,这么严肃的东西,为什么会用这么写法?」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描述供职于美国一家中文网站的年轻记者冯丹林,得知前妻颜海莉将于九一一事件四周年纪念之际,出版一部名为《九月生死恋》的长篇小说,各大媒体宣传此本小说即将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并展现了「中美两国在全球反恐战争上的合作精神」。冯丹林凭借着过往对颜海莉的理解,以及剥茧抽丝的调查,挖掘出小说出版计划背后所隐藏的荒谬真相与黑暗本质,这是中共大外宣计划中的个案,是「国家项目」。于是,冯丹林先后发表了多篇「打假」报道,引发读者激烈讨论。却不料,这场调查与揭露的行动,如同捅了马蜂窝,使冯丹林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供职的北美中文网站被中共代理人以巨资收购、他本人遭到解雇、他在中国即将出版的散文集被封杀、中国使馆的官员赤裸裸地威胁他,甚至连亲中的美国官员也上门劝导他不要跟中国作对。追求真实的代价,远超过丹林的想象。

哈金的小说《折腾到底》。(Public Domain)
哈金的小说《折腾到底》。(Public Domain)

《折腾到底》宛如小说版的何清涟研究中国大外宣的专著《红色渗透》。谈到该书成书的灵感,哈金说,他在二零零五年就发现中国透过商人收购海外大小媒体、出版产业。华文独立媒体本来就没有几家,一家一家都没了。原本独立的媒体在中资进入后,「主人换了,媒体的风向跟风气也会换」。中资进入媒体,导致媒体的独立性消失,让人产生浓厚的恐惧感,「当报导没有真相,新闻也失去意义,这是关乎言论自由的问题」。换言之,这不是西方司空见惯的商业并购问题,而是中共宣传部的黑手四处伸展。十多年之后,这种情形更加严重,现在不光是媒体,中共什么都买,没有孔子的「孔子学院」就是收买大学和学者的手段之一。哈金批评说,这是个土包子的做法,中国说输出「软实力」来影响西方文化,但最终不可能成功。中国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价值观,没有价值观在后面支撑走不远的。中共宣传部企图成为世界宣传部,反而导致中国在很多地方名声特别不好,因为有钱买不来尊敬。

不过,有钱的中共却能做到当年苏联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收买国内外的知识精英阶层。中共对症下药,各个击破,人们很难拒绝登上中国这艘「发财号」快艇。中共大外宣干部一定将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背得滚瓜烂熟:「艺术家、文学家无一不是唯名是图,我们只需利用这点,给他们想要的名望,但条件是,必须一刻不停地重复官方认为是积极或妥当的主题……要想获得名望,那么歌唱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交易。停止歌唱或开始个人思考是一件对国家耍赖或忘恩负义的无耻行径。官方文学和官方艺术将是纳粹国家独有的标志。永不停止歌唱的人将会光荣地成为我们文艺战线上的楷模。到那时,整齐划一、高度服从的艺术家文学家将获得无上荣光。」在小说《折腾到底》中,除了主人公冯丹林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被中共的金山银山收买了——包括一度怀有成为普利策的雄心壮志的网站老板凯明。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