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二(12月10日)在会见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时强调,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不会有赢家”。此前一天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宣布,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即将到来的美中贸易战,习近平的总体经济战略到底是什么?这些策略对于提振经济、应对关税战会有效吗?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10日在北京会见了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包括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世界银行行长彭安杰、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等。
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世界经济成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方“有充分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针对美中关系,习近平表示,中方愿与美国政府“保持对话、拓展合作、管控分歧”,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同时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改变。
习近平的总体经济战略是什么?
就在习近平发表讲话前一天(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发表公告,表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旅美独立政经评论人士郑旭光告诉本台,从以上策略来看,习近平是想走胡、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采取的继续扩张路线,“他走的这个路线就是中央出手救市、救地方政府,中央用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来刺激大家来消费投资,这基本是引鸩止渴,因为他回避了根本问题,就是中国需要分配结构调整。这个恶果应该3年就显示出来。”
郑旭光认为,习近平的愿景还是“工业2025”,即发展所谓“新质生产力”让产业升级。但这个愿景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实现,包括与欧美的良好关系,才能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但随着中共野心日益凸显,美中竞争加剧,美中爆发了第一轮贸易战,欧洲也开始去风险化。面对西方的“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习近平提出的所谓“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受到遏制。而习近平对民营企业的打压,更令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复苏乏力。
郑旭光说:“地方债务危机、房地产危机、还有中小银行的危机,基本都在地方层面。居民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办法投资或者消费来提振经济。在所有前面那些大环境的限制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由中央出手,让房地产和地方债解套。那这个办法可能是最损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货膨胀。”
郑旭光指出,当局之前一直是在抑制通胀,而本周一提出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习近平当政以来的首次:“实际上就回到了08年救市的那个状态上。这个后遗症是非常大的。因为08年救市带来的后遗症用两届政府一直在补救,到现在也不算是走出来了。但(现在)被迫又走上了这个老路。”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告诉本台,中国当局此时拿出14年前的方法应对危机,实在是不得已之举:“原来的审慎的不敢大面积放水的政策,现在要放弃了,只能冒着巨大的风险、失去政权的风险,来继续印钞票。确实是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中国11月出口增速降低 进口萎缩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11月份出口增速低于上月,进口则出现萎缩,这在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带来新的贸易风险之际,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海关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个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6.7%,低于路透社经济学家调查的8.5%和10月份12.7%的增幅。进口数据的收缩幅度进一步扩大。
路透社说,11月份的其他数据也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北京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支撑步履蹒跚的经济,2025年的经济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文章强调,中国当局今年必须鼓足勇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振经济复苏的力度。
刺激措施为抵消美国加征关税对经济增长影响?
针对北京日前提出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路透社在另一则报道中说,这表示中国领导层已准备好部署一切必要的刺激措施,来抵消美国加征关税对明年经济增长的影响。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将于明年1月重返白宫,此前他曾威胁要对美国进口的中国商品征收超过60%的关税。
报道指出,中国央行过去14年来一直对于债务增长保持“审慎”立场。新的信息变化表明,中国愿意进一步举债,至少在短期内优先考虑增长而不是金融风险。
报道援引麦格理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他们(中国)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实现GDP目标。但他们会以被动的方式这样做。他们在2025年会采取多少措施将取决于两个因素:他们的GDP目标和美国的新关税。”
中国为何不愿做出结构性调整?
面的美中贸易战2.0版的压力,郑旭光指出:“美中竞争就意味着从2023年疫情恢复后,加大出口、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路可能要被堵死。这样,他又重新回来、重走08年的老路,提升国内内需,但不是调整分配结构,而是让你的钱不值钱,逼得你去借贷、消费和投资。”
中国经济真的没有其他路可走了吗?最近,清华大学经济学者李稻葵发出一段视频,谈越南经济是“民富国穷”,被外界视为,这间接反衬出中国面临“民贫国富”的困境;经济学者高善文和付鹏也都在不同场合揭示中国实际经济状况严峻,却遭封杀。郑旭光认为,习近平对此其实心知肚明,却仍不愿意采纳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就是要改变分配的结构,国家少拿一点,企业拿一点,多给人民一些福利保障,那这个他(习近平)是舍不得做的,因为要削减政府的开支,要裁员嘛。”
郑旭光说,2008年后的财政扩张和货币宽松刺激措施能够有效,是因为当时还是中国制造2025高歌猛进的时候,80后还是生产消费主力,房地产和基建项目还是能够发展起来,但实际是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到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现在情况已完全不同,全球化倒卷,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泡沫破裂。他说:“现在是到了还账的时候了。由房地产、由基建、以及由出口带动的高增长不可持续。”
谢田也表示:“要提高内需的话,就是首先要削减政府开支,缩小政府规模,减税减负,这才是让老百姓有更多购买力、刺激消费的办法。中共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责编:安克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