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服务业PMI四个月最低 就业持续放缓

财新网周三(5日)公布,中国1月财新服务业PMI51.0,创下四个来以来的最低。其中1月就业指数降至2024年5月来最低。

财新网报道,财新中国服务业PMI今年1月为51.0,低于上月1.2个百分点。此前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回落0.4个百分点至50.1,同样为近四个月来最低。此外,人员主动离职叠加企业裁员节支情况持续,服务业用工连续两个月收缩,1月就业指数降至2024年5月来最低。

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所所长刘孟俊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服务业PMI数字下滑,除了反映农历年因素外,也与中国消费信心、内需动能还未完全恢复有关,所以去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振兴内需当作首要的任务。“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中国加征10%关税,不确定因素增加。强化内需动能,除了是拉抬经济动能,更重要的任务是应对外部不确定的因素。”

台湾励志协会执行长赖荣伟对本台表示,中国通货紧缩,服务业受创,特别是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外资企业逐渐撤离中国,导致就业情况恶化、失业率攀升,年轻人及中生代出现“返贫”现象,社会不稳定现象逐渐浮现。“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中国现在急欲与美国和欧洲修复关系,需要台商继续在中国投资。但是,中国领导人还是一贯政治凌驾经济的态度,让市场仍保持观望态度。”


相关新闻

中国制造业活动放缓 PMI跌至收缩区间

中国房市低迷 多地基建工程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下滑 餐饮业倒闭潮与消费疲软背后的真相


中国官媒倡“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

在中国财新服务业PMI公布的同一日,官媒《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为题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的挑战仍然较大。文章强调,“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文章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依绍华说法,“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他分析,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中国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

刘孟俊分析,中国每当经济下行提出的解方,就是增加投资,重中之重都是基础建设。施行多年后,逐渐浮现问题。“很多基建只是为了基建而基建,为了刺激投资而做,往往不顾投资效益。”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投入基建大都是借贷而来,造成“债留子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兴建高铁。然而,维护高铁的成本不小,很多站区使用率有限,并未起到带动新城镇的效果。在无法拆除的情况下,只能摊提折旧,继续维护使用。

上海  建筑 工地
China Economy 上海的一处建筑工地 (Eugene Hoshiko/美联社)

“现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调整过去的作法,将投资的部分从基建,转移到产业投资。然而,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产能需要往海外倒货,造成产能过剩,也因此与先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了贸易摩擦。由此可以发现,无论是基建或是产业投资,现在都不是太可靠的作法,”刘孟俊补充说。

赖荣伟表示,中国经济下行之际,习近平喊出“内外双循环”,试图以扩大内需应对外部市场不确定性。然而,全球对中国产品的倾销行为采取反制措施,使中国出口受阻。中国产品价格虽低,但品质不良,影响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转向内需与向“一带一路”国家寻求发展。

赖荣伟说:“扩大内需的前提是提高消费力,面对危机时,中国人习惯拉高储蓄应对,加上就业市场疲软,进一步削弱消费力,使得内循环短期难以见效。另一方面,扩大内需,若政治环境不改革,外资更不敢投资,经济困境还是会持续。如果中国不赶紧让对外关系和缓,恐加剧中国经济恶化。”

中国服务业投资增速连年下降 2024负增长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新浪网专栏发文,截至2024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6.7%,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只有5.0%,明显低于5.7%的工业增速,这是多年来不曾出现的。更值得重视的是,服务业投资增速已经连续数年下降,到2024年底已经出现负增长(-1.1%)。

刘孟俊认为,中国现在逐步迈向“成熟型经济”,成熟型经济特征即城镇化要达到8成以上,中国目前约6到7成左右。服务业是城市经济最大特征,绝对不只是工业化。从工业城市迈向服务业城市,就是需要服务业带动内需,这是必要的过程。中国想蜕变成高端经济,服务业所创造的附加价值,绝对是不能忽略的。

责编:陈美华、梒青;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