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科技摩擦加剧,越来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实施“避开中国”(Anything But China)战略,将生产线从中国迁至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尽管中国的生产成本和基础设施优势依然存在,但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促使它们寻求多元化的供应链,特别是在半导体和消费电子领域。
近年来,西方科技公司正在加速实施“避开中国”(Anything But China)战略,纷纷将生产迁出中国,寻求新的供应链和制造基地。
自由亚洲电台日前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上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审议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去年以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3度触及稳外资议题,然而,中国2024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仍年减近3成。
相关报道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过去,许多跨国公司推行“中国+1”战略,即在继续依赖中国市场的同时,寻找其他国家作为补充制造基地。然而,随着中美科技摩擦的升级,以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更多关税和制裁,许多企业意识到,过度依赖中国供应商可能带来战略风险。这些公司如今更倾向于“避开中国”,转向东南亚、拉美等地区。
这一变化在半导体行业尤为明显。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禁令,尤其是对人工智能芯片的限制,推动了全球半导体生产向中国以外地区的转移。英特尔、英飞凌科技和美光科技等芯片制造商已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投入数十亿美元,以扩大在这些地区的生产设施。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将生产转移至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地,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2023年,东南亚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230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了近50%。
此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也出现了迁出中国的趋势。根据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的调查,30%的受访科技公司已开始或计划将制造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25%的受访科技和研发公司表示,已开始将供应链迁出中国。
上述报道还指出,尽管中国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市场吸引力仍然强劲,许多企业仍然在转移生产线时面临不小的挑战。中国的成熟基础设施、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以及高效的生产能力,使得许多公司在迁出中国时面临更高的成本和风险。芯片设备行业槟城代工制造商表示,迁出中国可能导致供应商成本增加多达15%。国际数据公司(IDC)的分析师也指出,科技供应链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使得企业转移生产线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也在应西方客户要求,加速向境外扩张。中国的数据中心光收发器制造商新易盛、以及唯特偶新材料等公司已经在泰国、墨西哥等地设立了子公司和工厂,以应对美中关系紧张带来的不确定性。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