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祭104%关税9日生效 习近平召政治局常委应对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数十个国家实施的“对等性”关税9日生效,其中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叠加关税高达104%。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中国国务院9日发布白皮书,强调中美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周二宣布,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三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4%关税。

根据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方案,中国原定在周三面临34%的关税上调。但由于北京未撤回其对美国商品征收34%报复性关税计划,特朗普又额外对中国加征50%关税。

莱维特对记者表示:“像中国这样选择报复并加剧其对美国劳工不公平对待的国家,正在犯错。特朗普总统意志坚定,绝不妥协。”她补充说:“中国人想达成协议,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美国财长批中国升级行为是重大错误

“中国此次的升级行为是重大错误,”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二对CNBC表示,在这场日益激烈的贸易战中,美国对中国拥有显著优势。“中国对我们加征关税,我们会损失什么?我们对他们的出口仅为他们对我们出口的五分之一,这对他们来说是注定输的一方(losing hand),”他补充说。

美国 关税 绍兴 车间
2025年4月9日,美国对中国104%关税生效,中国恐将陷入低增长新常态,浙江绍兴,一名员工正在工厂生产车间。 2025年4月9日,美国对中国104%关税生效,中国恐将陷入低增长新常态,浙江绍兴,一名员工正在工厂生产车间。 (Go Nakamura/REUTERS)

中国发白皮书强调对话协商

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在当前处于世界变局重要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全文2.8万字。白皮书指出,作为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的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在经贸合作中出现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关键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对话协商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郑旭光:104%关税恐引爆中国制造业暴雷 攸关中国政权稳定

时事评论人士郑旭光对本台表示,中国因缺乏言论自由、多党制与示威抗议游行的权利,显示人民展现高度的“忍耐力”,特别在涉及民生问题如就业时更为明显。相比之下,美国等民主国家的人民对苦难的容忍度较低。像习近平这样的统治者没有选举压力,一旦作出决策,整个党内几乎无人能有效反对。虽然短期内贸易僵局,对美国中期选举有压力。但是中长期而言,中国面临更大的经济风险。尤其104%关税的实施,可能导致中国整体制造业出现类似房地产业的“爆雷”现象,不仅大企业亏损,全行业亦将陷入困境,产能被迫关闭,企业破产潮难以避免。

“这样的经济危机,可能进一步引发民生问题与社会不稳,虽不能立即推论共产党政权将倒台,但若出现社会动荡,其后果将远较民主国家的政权更替来得严重,因为中国一旦政权崩溃垮台,随之而来的全面清算恐无法想象,”郑旭光说。


相关报道

回应美关税压力:希音欲外移产线遭中方劝阻

美对中国征关税恐叠加至104% 中国制造业遇惊涛骇浪

美中关税战台商忧虑冲击 多管道避险盼“撑过三年”

广东外贸公司停接美国订单 特朗普:中国不撤34%报复关税 再加50%


《纽约时报》:习近平陷两难 退缩将削弱合法性

《纽约时报》在一篇评论分析,习近平面临两难选择,他不能向美国示弱,但反击有可能导致贸易战进一步升级。报道称,这名中国领导人已把自己塑造成民族救星,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分析人士表示,结果是,中国在与美国的斗争中退让的灵活性较小,“因为退缩可能会削弱习近平的合法性。”

陈松兴:习近平恐借关税战卸责经济恶化

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大陆发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陈松兴对本台表示,中国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挑战,已启动类似应对金融危机等级的因应机制,措施包括大量发行国债以补贴企业,让工厂可以继续维持运作。同时发放类“消费券”、推动“以旧换新”,以刺激内需也许能带动一定的需求,暂时稳住部分的产能,尽管无法完全抵消对美出口损失。在此情况下,中国正寻求与欧盟能达成有效的协议,然而,欧盟也忌惮中国过剩产品过度倾销,而东南亚虽然近两年超越美国成为第二大出口市场,但东盟吸收能力有限,中国要如何处理产能过剩与库存压力,这是一大挑战。

他提醒,“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美国的关税战,提供习近平一个很好的借口,借由美帝主义要摧毁中国的说法,要求中国人民共体时艰。在中国经济恶化情况下,反而让习近平有个台阶可下。”

中国将陷入低增长新常态

郑旭光分析,面对来自美国与欧洲的贸易压力,中国作为出超国家,过去依赖出口导向的战略,如今面临调整压力。这将倒逼中国改变长期高积累、低消费的举国体制,转向提升内需与调整分配结构。

中国的举国体制,透过高储蓄率与国家税收来支持科技发展与工业升级,使中国近年来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然而这种模式牺牲的是人民消费能力,一旦外部施加关税壁垒,出口受限,内部又缺乏消费支撑,便会出现经济“入不敷出”的困境。

他说,“要破解这项困境,就需要降低积累率、提升消费比例,但这将导致GDP成长放缓,科技投入减弱。未来中国可能步入新常态,不再动辄高增长,而是转向更低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际GDP成长率恐怕都难达5%。”

郑旭光指出,中国在投资方面,低价倾销引发国家安全疑虑。随着疫情与俄乌战争的启示,全球对产业链的脱钩与断链危机产生警觉。过度追求效率与成本将危及供应稳定。因此世界趋势也在推动去中国化与供应链重组。他预期未来中国整体社会将像00后、90后的“躺平”心态,可能趋向低频、节制的“新常态”。

责编:陈美华 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