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 里面有间谍 说法遭舆论质疑

中国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日前一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里面有间谍”的评论,在美中关税贸易战升温之时,引发舆论热议。中国媒体甚至点名批评她的言论“背离常识”。

董明珠22日在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中,针对人才选拔问题,明确表示,“格力电器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只能保守的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

直属央媒《光明日报》主管的《新京报》发表快评,指“董明珠脱口而出的‘间谍言论‘,无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观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这其实源于观念深处根深蒂固的偏见。”

王国臣:习近平对海归派不信任

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员王国臣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政治高层官员体系明显偏重“本地派”,例如掌管中央办公厅的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皆是中国本地学位背景。在经贸领域方面,目前掌舵的是厦门大学出身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而前任的刘鹤,曾赴美国的哈佛大学学习。相形之下,现任经贸官员多缺乏国际背景。

他也观察到中国所谓的“海归派”官员,特别是留美背景的官员几乎很难有发言权。他举例,中国人行前行长易纲在2023年被撤换,易纲在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选时曾表示,“面对关税或小院高墙,从经济角度看不报复是最好的,但从政治学来说,不报复可能没办法应付国内民意。”易纲的谈话马上被封杀。从近期的美中关税贸易战决策可以看出,并不是按照易纲的提议做。此外,留日背景也长期不被重用,因中共对日本的历史性猜疑,使得相关背景的学者与官员难以获得信任与重用。

“易纲是从国际角度看问题,可是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民族主义主张冲突,怎么可能不报复,要如何对小粉红交代。在观点冲突下,习会认为提出这样建议,是不是受到留学美国的影响,观点偏向美国。所以习近平会更重用本土派,而非海归派的。因为海归的意见与他不一致,”王国臣说。

赖荣伟:中国爱国主义凌驾专业

台湾励志协会(TIA)执行长赖荣伟对本台表示,在民族主义当道的情况下,政治与爱国主义凌驾于专业知识之上,导致“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普遍。尤其是政府在做经济决策时,强调本地出身血统胜过专业与技术能力。在这样政治氛围下,经济政策往往不是依据市场数据与趋势制定,而是出于政治忠诚与对上讨好的考量。

他说,中国既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民币也还未成为全球通用货币,其产业链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从原料供应到产品销售都无法脱离全球体系。对中国而言,若忽视出口市场反映的趋势,势必面临与全球经济接轨时的重大挑战。赖荣伟表示,“除非中国自认经济实力雄厚,可以倒退回到1980代邓小平改革开放前的锁国状态,但这显然不可能也不切实际,所以这样的主张是开倒车的做法。”

中媒捧海归竞争力 批董明珠间谍论

上海的《新民晚报》点名董明珠的言论展示了她认知和知识方面的局限性。网民很轻易地指出其中的荒谬之处:“两弹一星”的功臣里就有很多海归,包括钱学森;革命先辈中很多人都有留学的经历;中国国内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比如阿里、腾讯、华为,海归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海归派顶多在技术领域受重视

王国臣分析,这应从两个层次来解读,在技术层次,中国政府当然会希望继续很多的留美或是其他先进国家的海归派回国,投入所谓的“新三样”产业。但是,在政治决策上是不用这些海归的,他们也很难当上领导。

他认为董明珠的言论绝对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反映出在中国的本土派对于海归派的不信任感,而这两派在观点上面本身就分歧。“所以本土派会觉得,海归派站在美国立场打压中国。”

评论区不乏挺董派声音

在《新京报》快评的评论区讨论相当热烈,“挺董”“反董”言论各有拥护者。支持董明珠留言,“海归确实存在危险”“董小姐说的很对,人家不是国安系统,无法分辨海归政治身份,为了避免那种万一,干脆就不用海归,很正常”。反对者表示,“格力那点核心科技,人家间谍看得上是一回事,海归派看得上你格力是另一回事。”“董总这话太片面,海归派也有实干家,像张一鸣、王小川,都是留学归来创的业。”

赖荣伟:中国以爱国主义为名 要求海外华人搜集情报

赖荣伟指出,中国极权与独裁体制下,只要是中国人都有义务协助中国政府做情报搜集。中共透过爱国主义与道德诉求,喊话“党跟国家需要你,必须有实际作为。”也因此,海外的留学生或居住者,即使已取得他国国籍,只要是中国出生者,都有可能被要求协助搜集情报。

“这些协助可分为不同程度,轻则提供当地学校、社区的就近观察,给予口头资料,重则接受指令行动。留学生与在海外的中国人都可能被中共利用为情报协助者,”他补充说。

据中国人力资源平台、智联招聘发布《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回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同比增长19%,整体回国求职人数已达2018年的两倍。报告指,“这一趋势受到国内政策支持和就业市场扩张的推动。”

责编:许书婷 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