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难掩经济寒意 贸易战冲击下民怨不断

在“五一”黄金周假期中,中国各大官媒密集发布旅游数据,试图描绘出“热闹繁荣”的消费景象。然而,真实经济状况却难以掩盖。中美贸易战升级已满一个月,中国经济面临外贸萎缩、制造业低迷、就业紧张和消费乏力等多重压力。官方宣传与民间感受之间的落差正日益扩大。

深圳一外贸公司负责人陈晓琴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随着美国大幅提高中国货品进口关税,很多关联企业已无法正常运作。她说:“以前春季的美国进口商需要电子产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现在这些订单都去了越南,我们现在即便接到订单,都要转到越南工厂做,广东很多工厂生产线都停了,你说怎么办,现在等着中美两国谈判吧。”她还透露,该公司老板正在物色买家:“他们正在谈,老板不打算再继续做贸易了。”

浙江温州企业负责人方志也指出,受影响最大的多为南方外贸型经济体:“广东、福建外贸型经济体为主,他们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工厂关闭、市场关门等,都显得冷冷清清。如果近期(中美两国)能达成协议的话,还好。因为东南亚地区如越南等国,暂时还无法取代中国制造业,如果长期下去,这个产业链必然会转移出中国,转移出去就回不来了。”

据统计,航空公司空运量普遍锐减约三成。洛杉矶港估计,自5月4日当周起,运抵量将较去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一,5月份将有25万个以上集装箱被取消。

官方数据青年失业率高达16.5%

官方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但青年失业率达16.5%。多位受访者反映,就业市场持续低迷,五一期间不仅没有“招工热潮”,反而出现大量招聘岗位临时撤销的现象。

在社交平台微博、小红书、抖音上,不少年轻人发声表示难以就业。一位女学生(网民:碎碎念)说:“我是2025届的文科硕士,从去年的秋招到今年到春招,一直到4月份左右,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简历投了大概八千份,秋招的招聘会都去了……但是毕业却找不到工作。”

四川南充农民工李芳林告诉本台:“我们这里失业的人也很多,现在要找一份工作,没有岗位给你。男性到了50多岁,就很难找到工作了,真不好找工作。”

高盛集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若美国加征145%关税持续,中国将有约1000万至2000万个就业岗位面临风险,约占全国劳动力的3%。

江苏网络商人祝先生也说:“生意不好做,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生意。最近坐火车旅游听到的到处都是骂声,骂共产党的声音,那是坐着聊天。因为挣不到钱啊,政府腐败啊,全都体现出来了,所有人都知道,反腐是反的不听话的官员。”

中国悄然“豁免”美国产品

为避免企业倒闭、稳定产业链,中国政府已采取补救措施。据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自4月起,中国以非公开方式向企业发出通知,允许对部分美国产品免除或缓征关税,涉及医药用品、乙烷、半导体设备、工业化学品等关键物资,总值预计约为400亿美元,占2024年自美进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

有分析认为,北京此举旨在减缓对本国企业的连带伤害,防止生产链断裂、通胀上行或产业外迁,但未公开相关政策,显示当局仍试图在对外强硬与对内稳控之间维持平衡。

五一出游“人山人海” 民间质疑消费复苏说法

新华社报道称,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达2.95亿,同比增长28.2%,旅游收入达1668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但网民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普遍质疑数据失真。例如,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游客滞留事件引发关注。多位游客发帖称排队下山需耗时8小时以上,数千人深夜滞留山顶高呼“退票”。张家界文旅局回应称属“突发拥堵”,未回应票价虚高与接驳不足问题。

此外,百度指数显示“五一”期间“绿皮火车”搜索热度大增。不少旅客因高铁票价上涨而转乘价格低廉但耗时冗长的绿皮车。中低收入群体“有假期但无预算”的现实,与“消费火热”的报道大相径庭。

政府加大财政刺激 民间信心仍低迷

与此同时,官媒继续大力宣传五一经济数据。新华社引用美团、途牛、同程旅行等平台称“五一假期出游”热度大增,预订人次、搜索量均大幅上涨,《2025年‘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甚至称旅游热度或达近三年峰值。

但武汉居民张女士直言今年五一气氛远不如前:“我昨天逛了一下我们这里的沃尔玛超市,没看到什么人,以前的热闹王府井(在中山大道位置),(商铺)都搬空了,也没什么人……气氛肯定不如以前,现在物价都上涨了,连药也涨价了。”

责编:许书婷 陈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