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院判处两名少年谋杀同学罪引发关注

综合路透社、法新社周一报道,河北省邯郸市法院近日对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谋杀案件作出判决,两名未成年被告因故意杀人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12年有期徒刑,第三名涉案少年则被判接受“特别矫正教育”。该案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刑责年龄的广泛讨论。

报道称,法院判决书显示,2024年3月,三名年龄均为13岁的少年长期欺凌同班同学王某,最终在一座废弃温室内对其实施了谋杀。据悉,被害人王某在被袭击后被埋于一处浅坑中,作案手段极其残忍,情节特别恶劣。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为本案主谋,负责策划并实施了谋杀,负有主要责任,被判处无期徒刑。李某作为张某的主要帮凶,参与了谋杀过程并协助掩埋尸体,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第三名嫌疑人马某虽然在现场目击了整个过程,但未直接参与作案,因此被判接受特别矫正教育。

报道指出,该案件是中国自2021年将“特别严重案件”刑事责任年龄从14岁下调至12岁以来,首批适用新规的案件之一。根据中国法律,年龄在12至14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在实施故意杀人等特别严重罪行时,需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后承担刑事责任。

报道引述判决书指出,本案中被告人张某和李某的作案手段极其残忍,情节特别严重,符合刑事责任追究的法定条件,因此依法作出严肃判决。

案件发生后,舆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惩罚机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些网友和法律界人士呼吁,对未成年人实施严重犯罪行为应加大惩罚力度,避免“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为犯罪者的保护伞。同时,案件还引发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反思。

据了解,三名被告均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代为抚养。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接近6700万,相关研究显示,这一群体面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更易成为欺凌和犯罪的受害者或施害者。

此次案件的判决不仅是对个案的处理,更凸显了中国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上的法律与社会挑战。随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保护与惩戒平衡的持续关注,如何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将成为未来中国司法体系的重要课题。

责编:安克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