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俄货黑幕 国产商品摇身一变成“硬核俄货”

近年来,中国大陆掀起了“俄罗斯商品馆”的热潮。以“硬核俄货”为招牌的超市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近期多起曝光显示,这些商店售卖的商品存在严重造假问题——国产商品贴上俄文标签后,便摇身一变成为“进口商品”,以高价售卖。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和中俄关系的特殊背景,各地“俄罗斯商品馆”陆续开张。然而,有俄罗斯博主探访这些商店后揭露,所谓的“俄货”大多是中国东北及中亚、东欧国家生产的商品,而非真正的俄罗斯进口货。例如,上海某“俄罗斯商品馆”被指完全由东北特产伪装而成,云南某超市的“俄罗斯火腿”产地实为黑龙江。更为离谱的是,商品商标上的俄文翻译频频出错,甚至令说俄语为母语的人啼笑皆非。

社交平台账号“李老师不是你老师”发布视频显示,一名俄罗斯女博主在抖音上揭露这些所谓的俄罗斯商品其实是中国制造。她说:“今天我带大家看看中国人如何骗中国人。我去了上海的一家‘俄罗斯商品馆’,所有的产品都不是俄罗斯的。这包食品,俄罗斯根本没有。他们不让我拍摄,担心客户不再来了。”

另一位俄罗斯女主播则指出:“太奇怪了,在俄罗斯,所有的香肠必须放冰箱,否则会坏掉,因为都是肉制品。而我在‘俄罗斯食品馆’看到的香肠竟然没有冷藏。这些所谓‘俄罗斯香肠’怎么可能是真的?”

与此同时,有微博网友指出,即便少量商品确为俄货,其售价也远高于俄罗斯本地价格。例如,一块在俄罗斯售价约10元人民币的巧克力,在中国却标价高达68元。而一些与俄罗斯气候明显不符的热带水果制品,也被贴上了“俄货”标签,令人啼笑皆非。

“出口转内销”的隐秘操作

经常出差的商人贺女士对本台透露,一些商家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将国产商品伪装成进口货。比如,将国产奶粉出口至俄罗斯后,再以“进口奶粉”的名义返销国内,从而抬高售价,牟取暴利。她说:“中俄关系因乌俄战争变得紧密后,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俄罗斯商品馆’。可当我仔细查看时发现,这些商品中至少五成是由东北企业生产的,比如香肠和红肠,冒充俄罗斯产品出售。”

湖南长沙的薛先生也提到,“出口转内销”模式在一些地方十分常见。他对本台说:“长沙黄兴街有两家规模很大的‘俄罗斯商品馆’,主要卖零食。这些商店通过在俄罗斯注册公司,将在黑龙江、吉林生产的食品伪装成俄货。”

薛先生还分享了一段趣闻:“一位朋友买了一桶标称‘俄罗斯进口’的奶粉,打算送给母亲。结果发现产地是黑龙江,我们都笑他说‘想当汉奸都没成功’,最后奶粉还是自己喝了。”

消费者为何频频受骗?

分析认为,中俄关系的特殊背景助推了“俄货”热潮。俄乌战争后,俄罗斯受西方制裁,中国成为其主要贸易伙伴。“中俄友谊无上限”等宣传让不少消费者对俄国产生好感,更容易被“俄货”包装所蒙骗。据调查,超过六成受访者对俄罗斯持积极印象,这成为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牟利的基础。

近日,浙江杭州、广西南宁等地开始整治假冒俄罗斯商品的店铺。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及经济压力的影响,造假行为仍屡禁不止。武汉公民记者方斌对本台说:“很多所谓的‘进口商品馆’中确实有部分进口货,但也掺杂了不少国产冒牌货。地方经济利益的考量使这种乱象长期得不到整治。”

随着假货丑闻持续发酵,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将有大量“俄罗斯商品馆”倒闭。然而,消费者教育不足与市场监管不利,可能令类似现象继续上演。

责编:许书婷、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