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安部成宣传部:一个月五次发文促防范渗透

中国国家安全部再次发布提醒,呼吁公众“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在春节假期结束后,民众陆续返回工作岗位时,安全部门再次提出了“四不”原则,强调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仅在一个月内,国家安全部至少五次独立发布防范间谍渗透的提醒,超出了去年全年发布的次数。国家安全部似乎越来越走到台前,已成了“宣传部”。

央视新闻在本周三(2月5日)报道了这一提醒。蛇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公众逐渐返回工作岗位。国家安全机关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警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并提醒返岗后要牢记以下“四不”,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为新一年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国家安全机关特别提醒,公众在返岗后要遵循“四不”原则:避免连接陌生Wi-Fi,关闭自动连接功能,确保使用安全的网络,以防信息泄露;重要文件资料存在安全风险,应立即清点涉密文件,确保无丢失、妥善存放,更新安全系统以防范网络攻击;加强保密教育,提高防范技能,避免安全漏洞。此外,还特别提醒出境旅客:“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借机渗透,涉密岗位人员需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不泄露工作秘密等。”

安全部越来越公开化

湖南株洲市公安局前派出所副所长郭闽本周四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近年来,中国安全机关作为从事秘密工作的部门,变得越来越公开:“过去安全部是属于秘密战线的,不会公开的。他们现在大张旗鼓地做宣传,不是为了真正反间谍或国家安全,而是为了其他目的。普通老百姓能知道多少国家机密?反间谍工作不需要让老百姓出面。”

1月22日,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发布了针对春节假期出境旅游的公众安全提示,其中提到,如遭遇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或其他执法部门的约谈、拉拢或策反,应坚决表明立场,拒绝前往指定地点,不签署任何文件,并要求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

一些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安全机关原本在秘密战线工作,主要负责反间谍工作,现在却像是宣传部,频繁宣传国家安全,建议将这一工作交给宣传部来完成。对此,前警察郭闽表示:“反间谍工作并不是今天才强调,他们现在只不过是将反间谍的范围扩大化和公开化。我们以前在公安局工作时,加入后就会接受保密课程,学习如何不泄露体制内的事情或案件详情。现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发动群众互相监督。”

1月5日至2月5日共五次安全提醒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1月5日至2月5日,中国国家安全机关至少发布了五次独立的防范间谍提醒。主要提醒包括:1月7日:国家安全部提醒公众,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通过伪装身份在网络上搜寻目标,实施渗透活动;1月16日:国家安全部指出,公职人员、科研单位工作人员、高校师生等可能成为间谍重点围猎对象,呼吁相关人员提高警惕;1月18日:国家安全部警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通过恶意链接、二维码或伪装应用等方式将间谍木马植入手机,窃取信息;1月22日:针对春节假期出境旅游的公众发布出入境安全提示;2月5日:春节假期结束后,提醒返岗人员要仔细清点涉密文件,确保文件无遗漏、无丢失,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妥善管理。

司法界人士:安全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冲突

广东的司法界人士牟先生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安全部门与公安部门长期存在业务上的冲突:“安全部门和公安部门一直在争夺业务方面的权力。安全部门通常负责涉外案件,但其权力不像公安部门那么大。现在发布这些提醒,可能不仅仅是争夺权力,肯定还有我们无法了解的原因。”

去年全年国安部四次发出警示

根据公开记录,2024年,中国国家安全部全年发布了四次关于防范间谍渗透的警示:8月16日,国家安全部警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职场交友软件伪装身份,企图拉拢科技、能源等重点单位工作人员获取重要信息;9月4日,国家安全部提醒,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伪装身份在社交媒体评论区刺探敏感信息,并通过“水军”散播不实言论;10月11日,国家安全部指出,境外间谍频繁针对闲置和弃用的网络设备发起攻击,威胁网络安全;12月4日,国家安全部发文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众包模式窃取信息。

可以看出,在2025年1月,国家安全部发布的关于信息安全防范和防范间谍渗透的提醒,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发布的次数。对此,牟先生说,目前,国内民众的不安和恐慌正在加剧,社会动荡的因素引起中共高层的担忧,因此,国安正在配合公安展开“维稳”行动。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