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出生的台湾青年陈斯俊说......第一次来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受到很大触动,这样一段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历史,这样一支为和平正义而流血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令人敬仰。”
2023年9月,中国辽宁省台办举办了一场”两岸媒体看辽宁”的新闻交流活动,邀请了十五位两岸记者和“青年自媒体人”走访了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鸭绿江断桥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等文化景点及历史遗址。
“这是我阔别5年再次来到辽宁,心情非常激动。《台湾导报》曾多次开设报道辽宁的专版,加深了台湾民众对辽宁的了解。”《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报道中访问了《台湾导报》社长林文雄,他说“台湾媒体朋友对此行热情满满。”
带着《民众日报》的业务经验,林文雄在2012年10月1日创立《台湾导报》,总部设在高雄,出版形式兼具纸媒和网络。在快速走下坡的台湾媒体业界,林文雄与中国台办系统的关系成为重要的新资源。这一场”两岸媒体看辽宁”的交流活动是否带来经济收入,外界不得而知。但国台办所属的新闻网站《华夏经纬网》报道:参访期间,《台湾导报》出版了“宣传辽宁专版”,“宣推沈阳、本溪、丹东市的专版”。其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如《新一代时报》《鹿港时报》《中台湾时报》《橘传媒》《鹰眼时报》《圆周传媒》和《真言新闻网》也都同时宣传推播辽宁。
《华夏经纬网》的报道称,具不完全统计,”台湾导报社长:希望广大台胞了解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的影片播放超过161万次,登上头条热门桌海榜第1名。相关通报在官方网站、抖音号、快手号、影片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企鹅号、Facebook、YouTube等平台刊发,阅读量超过506.5万次,部分报道播放量达380.5万次。
这些报道,其实点出了《台湾导报》和类似型态媒体的经营模式与组织特性,我们接下来逐一分析。但详细讨论《台湾导报》之前,或许可以简述一下他和另一家”导报”--《海峡导报》的关系。
《海峡导报》,中国官方的统战桥梁
首则“中共外宣在台湾”系列报道中曾经提及,《台湾导报》的记者林献元在《指传媒》假民调案中,曾多次和《海峡导报》社委林靖东及编委王炜联络,双方交情可见一斑。顺着这条线查下去,我们发现两岸这两家“导报”关系密切。
《海峡导报》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隶属中共福建省委,由福建日报社100%持股,媒体定位为全中国唯一以对台宣传为主的市民生活报。
一份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报告指出,《海峡导报》作为具有“对台宣传性”的综合市民报,长期积极加强舆论宣传,为两岸三通和经贸往来提供交流平台,“为最终的统一大业添砖加瓦”。
知情人士向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ehck Lab,AFCL)透露,林文雄当年为了《民众日报》的经营权焦头烂额,产生另起炉灶的念头。在一次餐叙里,他向时任《海峡导报》社长的马振霖提起这个想法。马振霖建议新媒体可以取名《台湾导报》,两岸两导报,可以塑造“一家人”的感觉。
马振霖是《台湾导报》建立初期的关键人物,一段2012年名“中秋博饼状元王”选拔活动的影音显示,马振霖是把这项活动引进台湾的重要推手。这场活动由《台湾导报》和《海峡导报》共同举办,《台湾导报》及民众报业集团都参与了活动。林文雄担任“中华博饼文化协会”理事长,活动年年举办,延续到今天。
从社媒内容来看,两家导报最早从2013年就有接触,记者一同聚会吃烤肉,林献元也参加了。
除此之外,林文雄也与《海峡导报》的现任社长林世雄多有往来。
2019年,在厦门举行的中秋博饼大赛前,林世雄和林文雄见面并交换礼物。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林世雄送了一枚刻着“两岸导报是一家”的印章给林文雄,并称:“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两岸的导报是一家,希望《海峡导报》和《台湾导报》和谐交流往来”。
2023年,《海峡导报》正式启用两岸融合发展青创空间,当时林文雄也现身《海峡导报》,《台湾导报》也发了一篇专刊:“两岸融合发展青创空间揭牌”,内文提到,《海峡导报》是全中国唯一以对台宣传为特色的都市生活报,并称赞《海峡导报》在促进两岸交流上,发展出“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力的宣传平台和活动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两岸媒体交流活动数不胜数,我们以关键字搜寻到不少例子:
2013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蔡小伟率大陆17家主要报社领导到高雄拜访《台湾导报》。
2015年《海峡导报》社长赴高雄拜会《台湾导报》。
2017年,《台湾导报》特派记者郑永德在脸书发文,称《台湾导报》成为全台唯一获准加入“中国报业协会”的台湾媒体,报协的网站如此描述使命:“中国报业协会将持之以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宣部总要求,努力团结全行业力量,推动报业加快转型和融合发展”。
别有特色的“大陆新闻”
打开《台湾导报》网站,首页有台湾地方新闻、社论及国际新闻。栏目分类则有全国版、北、中、南地方版、慈济广场、大陆视窗、文化艺术及历史版面。版面分类和一般综合性媒体没有不同,但大陆新闻栏位却别有特色。
我们在12月8日点开《台湾导报》的”大陆视窗”栏目,四则新闻正滚动轮播:
两岸美食展沙县举办 台湾小吃展位人气旺
中国木拱桥技艺传承人盼薪火相传
近700家参展商共聚福建旅交会
“浙东黄金港湾‘涌出条条’大黄鱼”
再浏览大陆视窗栏目的其它新闻,会发现绝大部分新闻都不触及中国党政、军事或社会,反而都是人文、观光、风景及两岸民族情怀的内容。
进一步观察《台湾导报》的大陆新闻,一个名为“专刊报道”的栏目里,为(福建省)福鼎市、泉州、陕西、(四川省)绵阳市、北京、天津各开了一个专刊栏目,内容一样聚焦在当地风土民情、观光,以及经济发展等主题,记者可见的内容都是正面报道,例如:
【福鼎专刊】千年茶道石马岭
【泉州专刊】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在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中走前头、作表率
【陕西专刊】陕西宝鸡举行炎帝陵祭祀典礼 两岸同胞共同祭拜先祖
【绵阳专刊】北川投资推介会 促两岸合作共创未来
我们进一步搜寻了这四个主题,发现相关新闻也同步刊载在多家网路媒体上:
从上方表格可以观察到,四篇“大陆专刊”的内容,不仅刊在《台湾导报》上,也同时发布在其他七个网路媒体上,标题、内文几乎完全相同,只有少数经过改写。而这七家网媒,都是《台湾导报》的“新媒体串流平台”。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在进行关键字搜寻时,发现这些专刊报道发布的内容,也有简中的网站同时转发。以泉州专刊的“晋江经验”报道为例,除了中国媒体外,连官方也有发布高度相似的内容: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联系了《台湾导报》,希望了解这些”专刊”是自主规划采编的新闻,或者是有偿新闻(paying for news coverage),但联络上的人士表示,公司不会有人具名回应我们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业配,不然的话用一般新闻版面刊登就好了”,一位曾经与林文雄合作的伙伴直白回应了我们对这些“专题”和“特刊”性质的疑问。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称,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的确有些到中国交流的邀约和机会,但因为疫情中断了好几年。不过随着疫情结束,这样的交流又逐渐回复,例如2024年4月底,两岸媒体人受邀至福建湄洲岛体验妈祖文化的活动,《台湾导报》开设了“湄洲妈祖专刊”专门报道这一系列的活动。
但大篇幅报道这场活动的不只《台湾导报》,中国新闻网在报道中称:
“今年是‘妈祖信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15周年。这场联合采风活动吸引了民众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东南卫视、台湾TVBS、台湾东森电视台、台湾导报等两岸媒体参与”,并称共有超过三十位两岸媒体人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尽管主流媒体及地方网媒皆有收到邀访,两者报道方式却不尽相同。以TVBS及《台湾导报》做比较,会发现同样以湄洲妈祖为主轴,TVBS的切入点为中国香客近年来无法赴台进香,而《台湾导报》发布的两篇“专刊”报导,则仅报导活动内容及宣传妈祖文化,并未具有“议题性”。
资深两岸新闻记者告诉我们,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官方所发的台媒邀访,主流媒体有时卻缺乏兴致。“主要还是要考虑到是否有新闻性,他们其实不太能够去约束到我们怎么报导,而且有些活动真的太鸟到我们根本不想去。”
类似的报道模式也出现在今年六月的海峡论坛期间。 《台湾导报》不仅在其主页上设置专栏报道,经统计,论坛期间共发了35篇新闻,相关的标题包含:
当《台湾导报》的大陆新闻如此着重软性文化的内容,绝口不提敏感的政治话题,其社论上对台湾执政当局的大力批判就形成了强烈对比:
【社论】反和平顾主权
【社论】法办陆生 赖政府也要搞戒严吗
【社论】绿营催生武统
【社论】拜登临去疯狂 乌克兰和平遥远
【社论】美国的堕落
【社论】炒作联大2758号决议也无法台独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以几个2024年的重要两岸、国际事件在《台湾导报》搜寻,关键字包含“2758号决议案”、“联合利剑A、B”、“俄乌战争”、“中国台北队争议”,找到以上社论内容,明确踩在反对民进党政府及疑美论等立场上。
《台湾导报》集群
在调查两岸导报的来往时,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发现,《台湾导报》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一个“集群”同时运作。
点开《台湾导报》首页,会发现一个栏位标示“台湾导报新媒体串流平台”,列举了包含《鹰眼时报》《圆周传媒》《真言新闻网》《新一代时报》《鹿港时报》《中台湾时报》《橘传媒》《亚洲经济通讯社》等。
将这些媒体放进台湾公司网搜寻,并非每个都有注册公司,例如《鹰眼时报》《圆周传媒》《真言新闻网》和《中台湾时报》都查无相关资讯。
而《橘传媒》注册地址和《台湾导报》相同,都在高雄的85大楼内,《新一代时报》《鹿港时报》和《亚洲经济通讯社》则各有其负责人及独立的公司资讯。
林献元参与的《指传媒》,2019年曾涉入红色网媒集群案,这些微型媒体都集中在台中。如今再看到《台湾导报》也呈现这样的集群操作,不禁让人疑惑,这些经营者同时运营多家媒体的效益在哪里?
台办向上交差,媒体互相拉抬
AFCL此前在报道中分析了媒体集群操作可能的原因,首先是对地方政府形成压力;其次,通过多个媒体在同一时间,反覆交替刊出、引用同一主题,甚至同一篇报导,可以触发搜寻引擎演算法,将这篇报导排在搜寻前果的前头,这样的方法称为“链轮法“(Link Wheel)。
《台湾导报》集群可以看见同样的操作。例如我们在2024年12月12日进入《台湾导报》媒体集群的网站,上述八个关联网媒的大陆新闻皆停留在12月8日的“两岸暨港澳媒体行广州启动”,且记者皆挂名“蔡淑涓”、报道里的文字叙述都一模一样。 《台湾导报》发的中国新闻虽然比其新媒体集群里的更多,但也在同一天发布相同的标题及内文。这些媒体用“同天发同稿”的方式处理其中国新闻,已经维持一段时间。
认识林文雄、林献元,且熟悉这样操作法的媒体记者告诉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台湾导报》这样子的办报手法,让国台办也能对内交差,提高对台宣传的“业绩”。
“中国是按单位给(钱),看你可以掌控几个单位。所以他就是一直弄一大堆的传媒。一个传媒譬如说拿个一万人民币,那我十个,我是不是就拿十万”,这位记者举例。
他补充,《台湾导报》这样子的“集群”,可以在国台办邀请台湾媒体参加活动时,误导中国官方自己是台湾媒体的领头羊、重要人物。 “所以他(按:林献元、林文雄)经营台湾的关系好处之一,就是变成他去拿大陆案子的支撑,以此证明自己在台湾有影响力,甚至形塑自己是这一群人的头,然后只要你发案子给我的话,我会分配给这些人”。
此外,《台湾导报》和《指传媒》也很积极经营在台湾“各地皆有记者的形象”,力求表现自己是个有模有样的媒体,在国台办面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公信力。 “他(林献元)就说他总是要做得漂亮一点,就是说他的网站也要做得漂漂亮亮的,人家台办还是什么的各单位才会买单”。
新闻自由或政治收买?
综合观察前述对于《台湾导报》等地方媒体集群的立场分析,一个必定出现的问题是:即使亲中、疑美、批判民进党,难道不是新闻机构基于言论自由的自主选择吗?特别是对政府当局的监督,不正是媒体天职?
面对依法成立的台湾媒体,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承认,执政者要以“最大的忍耐程度面对言论自由,哪怕是不支持执政党的,都要忍耐,因为台湾是自由民主社会。”
但邱垂正也认为,一旦媒体被中共控制,那就根本不是一般人期待的“公义”或“公器”,而成了控制社会的武器。“如果所有媒体要‘姓党’,那它就不是社会公器,而是介入台湾分化对立与制造内乱的工具。”
过去以来台湾小型地方媒体集群到中国大陆参访并接受招待,以及屡见不鲜的“业务合作”。邱垂正认为,台湾的媒体经营、生存十分辛苦,中国熟悉这一点,因此会特别收买小型或地方媒体。
但邱垂正认为重点在于“对价关系”,也就是报导的背后是否涉及统战利益。即使政治性的内容并无牵涉金钱交易,若有其他业务往来也是踩在灰色地带上。
研究中国影响力的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黄兆年则说,收钱做新闻就是违反最“基本的新闻伦理”,就算是为了经营考量也无法将其合理化。黄兆年强调,中国擅于用软实力包装其背后的统战利益。看起来是文化宣传,背后却牵涉系统性的收买及诱因。
实质影响力指标:从网站浏览量到社媒流量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在2024年12月9日点开《台湾导报》“福鼎专刊”的相关新闻,发现从三月至今,每篇在网站上标注的浏览数几乎都落在“七万至八万”之间。
再观察其“海峡论坛”的报道,第一页的所有新闻观看数也都落在七、八万左右。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此仅仅是改写新闻稿、且单篇流量不足十万的中国外宣,在台湾有其影响力吗?
一名资深记者受访时被问到这题,反问AFCL:“你们觉得他们有影响力吗”,不过也随即补充道:“我不知道数字的真假,因为他可能要做成绩给台办看,告诉他们我们有7万多人在看”。
但也有资深两岸记者看到另一种趋势,类似的邀访活动,国台办都虽然都会广邀各类媒体,但“我的感觉是网红、自媒体的人数其实是会多过我们台媒的”,这名记者点出近年来,中国对台外宣的资源投注,从传统媒体逐渐转换至自媒体、网红。
台湾“中华微视”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2016年,时任“中华微视移动融媒体”执行董事吴侑勋,参加第二届北京两岸媒体人峰会时上台发表演讲,指出传统媒体人应积极转战新媒体,尤其是社媒平台,并称中华微视很早就推动“大陆、台湾、港澳地区所产生的同根同祖的华人文化和资讯传递的交流”,提供新平台,三成放置传统媒体的内容,七成则开放给自媒体、个人用户发表内容、进行交流。
根据台湾法务部调查局的公开资料,这间台湾网媒“中华微视”曾在2022年因发布不实信息,在台湾发动认知作战,并接受由中共解放军退伍人员担任董事长的大陆微视提供的资金,因而遭到约谈。该公司被发现和在中国名称相仿的媒体公司“大陆微视网络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及“香港中华微视有限公司”有对价关系。
从《台湾导报》和中华微视的例子可看出,中国近年来的对台媒体统战方针已逐渐转向,因此无论是电视、纸媒都努力转型到网路上,社媒平台自然也不缺席。
回顾习近平执政下的中国对外宣传方针,会发现中共中央统战部在2016年,已宣布正式将新媒体从业人员等纳入统战对象,2018年则正式纳入“网路人士”,这些人包含新媒体资讯平台从业人员、网路企业和平台从业人员、网路“大V”、个人网路“大号”、网路社群组织负责人、网路作家、网路主播、影音红人、职业电竞选手等,以及与网路密切相关的其他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统战对象包山包海。
而像《台湾导报》这样以纸媒起家,后来转战网路的台湾地方媒体,其定位变得更加复杂。综观《台湾导报》的网路数据,除了自行架设将近十个新媒体集群的网站,在脸书上有约四万人按赞及追踪,YouTube则有约一万追踪者,其余则没有太多的社媒曝光。
而《海峡导报》的网路各项数据则明显高出许多,其抖音有超过八百万的订阅、脸书有48万按赞及追踪,也同时经营“台海网”的抖音帐号,收获超过1800万追踪,并同时经营搜狐、网易、B站、西瓜视频等更多中国网友使用的平台。
传统网路媒体同时发展社群和影音平台,这已经是一般媒体的发展趋势,中共对台统战更不会弃这条线于不顾。中共外宣如何借影音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展对台统战,是我们接下来探索的主题。
但在进入影音、社媒平台之前,我们将沿着《海峡导报》的线索向上追踪《福建日报》集团和中共福建省委。这个距离台湾最近的中国省分,向来被视为“对台统战前沿基地”。 “中共外宣在台湾”系列下一篇将深入探讨对台宣传最主要媒体集群—“福建网络”。
(感谢外部专家黄维玲、独立记者与研究员陈慧敏对本系列调查采访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