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则报道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流传,报道引述一位英国商人称“中国一些城市空气质量比西方城市好”。该说法一度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话题,观察者网撷取转发BBC的视频片段,刚在X平台上开设帐号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用了这一片段发文称,“中国正让蓝天再现”。
但这里所谓“中国一些城市空气质量比西方城市好”的说法是什么意思?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而得出?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 AFCL)将在本文中详细解释。
这个说法的源起是什么?
英国广播公司(BBC)X帐号近日分享一段周日访谈节目内容,当主持人昆斯伯格(Laura Kuenssberg)谈到英国工党的施政重心,似乎以提升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对包括绿色能源在内的议题关注程度下降,询问相关效应是否已经对英国的绿能行业造成影响?随后,参与节目的一家英国新能源公司执行长杰克逊(Greg Jackson)以中国为例,试图讲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经济成长可以并行不悖。
杰克逊举证认为,首先,中国去年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达到全球可再生能源建设的59%;其次,中国去年新车销售量有一半是新能源车。最后他称,中国一些过去以空气污染闻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现在的空气质量都比一些西方城市要好。
杰克逊的谈话,特别是“过去以空气污染闻名的城市,现在的空气质量都比一些西方城市要好”的说法,引起争议。也有中文用户加注中文翻译,甚或只撷取有关“中国空气质量比一些西方城市好”的说法转发到微博。
空气好不好,标准是什么?
杰克逊上述有关空气品质比较,是以哪一机构的数据为基准?或是有特定时间点作了上述对比?详细数据为何? AFCL通过电子邮件就这些问题询问杰克逊,至截稿,未收到他的回复。
但空气质量的标准,也就是”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的计算方法,中国与美国等国家计算方式差不多,都是基于监测六种污染物质的浓度,计算各自的污染指数后取最大值做为AQI的最终数值。
在计算方法相同的前提下,中国和英、美相比空气品质究竟如何? 我们以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微粒,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PM2.5“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资料如下
WHO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年均PM2.5浓度是9µg/m³,英国则是20µg/m³,中国则为35µg/m³,因此,该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空气品质比一些西方城市要好”。
PM2.5标准 美国最严格
至于空气品质“好”或“坏”, AFCL查阅了 WHO的《全球空气品质指引》(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它建议的年平均浓度不超过5微克/立方公尺( µg/m³),24小时均值则达15µg/m³的天数,每年以不超过3-4天为原则。
但前述的作法是“高标准”,大部分国家或地区都达不到,因此WHO也有一套较务实的《指引》,对于已经建立中期目标要实现更洁净空气的国家,建议PM2.5年均值为35µg/m³,24小时平均值则为75µg/m³。
中国自2016年开始实施并公布PM2.5的数据,在一般区域,标准与前述WHO的指引建议相同。英国则是PM2.5的24小时均值在35µg/m³以内,定义为“低污染”,35-53µg/m³则是“中度”,美国的标准最严格,环境保护署(EPA)于2024年最新修订PM2.5的24小时均值数据要在9µg/m³以下才属“优”。
至于根据包括PM2.5数值在内计算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中国的计算方法基本与美国相似,AQI分类有六种(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污染与严重污染),英国则是分为十级四种类(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与严重污染)。但英国计算AQI指数与中国及美国不同,只采计5个指标。
中国和美国计算AQI的方法虽然相似,但在污染物浓度限值和分级标准上并不一样,也就是说,像是中国某城市 PM2.5浓度24小时均值为35.5µg/m³时,换算出来的空气质量指数虽仍可能是“优”或“良”,但在美国已属于“轻度污染”。
因此,虽然杰克逊的说法“中国一些过去以空气污染闻名的城市,现在比一些西方城市都要好”,的确有可能出现,且中国2024年空气品质优良的天数确实增加,这却忽略了各国在计算PM2.5的标准和定义的差异,并不能全面反映各国空气品质的真实情况。
关于中国的绿色发展
至于杰克逊说“中国去年新车销售量有一半是新能源车”的说法,根据《上海证券报》引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报导,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即: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40.9%。
另外,杰克逊还提到“中国去年可再生能源建设达到全球可再生能源建设的59%”,但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数据,较完整的说法应是预计从2024-203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占比将达到全球的6成。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Asia Fact Check Lab)针对当今复杂媒体环境以及新兴传播生态而成立。我们本于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专业查核报告及与信息环境相关的传播观察、深度报道,帮助读者对公共议题获得多元而全面的认识。读者若对任何媒体及社交软件传播的信息有疑问,欢迎以电邮afcl@rfa.org寄给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由我们为您查证核实。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更详细的介绍请参考本文。我们另有X、脸书、IG频道,欢迎读者追踪、分享、转发。X这边请进:中文@asiafactcheckcn;英文:@AFCL_eng、FB在这里、IG也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