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其任内(Antony Blinken)二度访华,于4月26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后离开北京。在中美关系复杂背景下,布林肯此行再次受到舆论关注,媒体、社交网络讨论热烈,关于此行的一些虚假、误导信息也在中、英文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整理了其中一些信息并查核如下:
1. 习近平不待见布林肯,中国官方无人送机?
X账号"Indo-Pacific News-Geo Politics&Defense"27日接连发布两则推文( 1、 2),声称没有中国官员为布林肯送机,习近平在与他会见前肢体语言与表达也显得不耐烦,但这样的论调是片面解读新闻现场,并错用视频张冠李戴。

首先, 上图左边的照片是真实存在的场景,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确实有为布林肯送机,但不是"只有他送机",中国官方也有派人来。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在路透社与美联社的资料库中发现,布林肯上专机前、还照惯例与这次接待他的中方人员合影留念。

另外,包括中国官方媒体 新华社前驻华盛顿记者刘阳及 央视记者沈诗伟也都在这则发文下标注说明,并附上中国外交部美大司长杨涛送机时与布林肯握手的照片,所谓"没有一个中国官员到场送机"的说法,是错误的。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还发现,这一自称"印太新闻(Indo-Pacific News-Geo Politics&Defense)"的账号,事实上是从中国新浪微博上搬运账号名称 "唐哲同学"的照片与文字、改写成英文。 目前,在新浪微博上已经查不到这则发文,但至截稿,在X上的这则错误讯息,已经有180万人次的点阅。
至于"印太新闻"账号发布的 视频则是张冠李戴,有两大错误:1. 查找美国非营利的公共事务卫星有线电视网(C-SPAN),确认这则视频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3年6月19日见布林肯的 旧视频,并非 本次见面。 2. 英文翻译也是错误的,视频中,习近平并未说"好",而是当他询问陪同会见的官员"他(布林肯)是什么时候走?",中国外交部礼宾司长洪磊回答"今天晚上"后,习近平重述了一次"今天晚上走"。
对照今年与去年两人的会面场景,虽然现场布置几乎相同,但不少细节可明显区分,在去年会见时,习近平打浅蓝色领带,今年会见则是深蓝色领带;去年陪同会见的洪磊戴着口罩、打浅色领带,今年则没带口罩,打深色领带,这些都显示,这则网络帖文将去年的影片充当此次习近平、布林肯见面的素材,且翻译也有错误。

2. 布林肯接机规格不如德国总理朔尔茨?
X上经常与中国外交官员互动、名为"上海熊猫"(ShanghaiPanda)的用户 声称,布林肯这次首站抵达上海,中方连红地毯都没铺,且是由上海外事办主任孔福安接机,相较于4月中才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首站抵达重庆,中方给布林肯的"接待规格降了一级"。

布林肯与朔尔茨在政治上的位阶本就不同,访问性质也不一样,用朔尔茨的接待规格比较布林肯,称“降级接待”,是有误导性的。
首先,内阁制的德国,总统是虚位元首,总理掌行政实权,是国家领导人层级,而布林肯的国务卿职务只是内阁官员级别。
其次,和去年一样,布林肯这次对华进行 一般性的访问(Visit), 而朔尔兹则是国家首脑级的正式访问(Official visit)。
按照 中国外交部的《礼宾指南》及《 维也纳外交公约》的精神,中国在布林肯这次访华行抵达首站上海时、派出孔福安接机,没有铺红地毯,这样的安排是一般正常规格。
另根据 路透社,朔尔茨不久前访华抵达首站重庆时,由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及重庆市副市长张国智接机,中方为国家领导人层级的正式访问提供红地毯与相应层级的地方官员接机安排,也符合惯例。
所谓对布林肯"降级接待"的误导说法,这并不是第一次。去年布林肯任内第一次访华时,舆论就所谓中方在接机规格上羞辱对待他的讨论,详见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当时发布的 查核报告。
3. 中国这次没安排"指引红线"?
同样在X上,名为"索马里中国研究院"(Somali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发图文称,布林肯去年6月访问北京时,"中方还划设引导方向的红线,当时中国就是借此给他信号,但布林肯却没能理解,这次,中国干脆连红线都不画了。"

首先,布林肯此次访华首先抵达上海机场,并非上次的北京机场。去年他访问时北京机场标注的"红线",曾引发不少网络议论,但不是用来"引导方向"的,上述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曾发布 查核报告介绍,那是机位安全线(Equipment restriction area marking)。
对照这次随行采访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韩思乐(Jennifer Hansler)在个人X账号上发出的 短视频,可清楚看到布林肯走下舷梯后,中方与美方的接待人员背后的北京机场地面上,仍可看到画设有颜色不明的线条,应该就是机位安全线。
和去年6月相同,布林肯抵达北京是由中国外交部美大司长杨涛接机,北京机场同样挂有中国五星旗。
值得注意的是,和布林肯同时在北京访问的还有马来西亚外长穆罕默德(Mohamad Haji Hasan)。 根据中国外交部,他对中国进行的是正式访问(Official Visit),穆罕默德在 个人X账号上公布他23日抵达北京,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整理他公布的照片 搜索比对发现,接机除马来西亚驻华大使诺曼(Norman Bin Muhamad),中国派出外交部亚洲司的大使级官员王福康,两人随后还举行会谈,但正式访问中国的穆罕默德,没有与习近平会见。王福康曾任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 中国大使级外交官回到国内,级别由高到低为副部,司或副司级。

中国外交部负责亚洲事务、和杨涛同层级的官员是亚洲司司长刘劲松,根据 中国外交部网站,他25日陪同中国外长王毅与穆罕默德举行会谈。
4. 布林肯这次是"恳求之旅"?
中国《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布林肯抵达前在个人微博上 发文,除了也提到前述的上海机场没有铺红地毯的质疑之外,他还称:准确说,他这次的中国行应当属于"恳求之旅",尽管美方在他访问前做了些"强硬"的舆论铺垫。

关于美中双方官员在布林肯此行访问前的"舆论铺垫"是否"强硬",不属于事实查核范围,但"恳求之旅"一说,则没有事实依据。布林肯这次访华, 中国外交部公布是"应王毅邀请",并不是美方主动要求。
去年布林肯6月中访华, 中国外交部的说明是 "经中美双方商定的安排"。
虽然胡锡进在微博上的发文已经删除, 有网民已截图在X上传播,引发讨论,而他在X上以英文发推文的相同内容,发稿前仍然存在,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无法得知胡锡进删掉微博上的中文内容、却保留英文内容的原因为何。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 Asia Fact Check Lab )针对当今复杂媒体环境以及新兴传播生态而成立。我们本于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专业查核报告及与信息环境相关的传播观察、深度报道,帮助读者对公共议题获得多元而全面的认识。读者若对任何媒体及社交软件传播的信息有疑问,欢迎以电邮 afcl@rfa.org 寄给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由我们为您查证核实。
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在 X 、脸书、 IG 开张了,欢迎读者追踪、分享、转发。 X 这边请进:中文 @asiafactcheckcn ;英文: @AFCL_eng 、 FB 在这里 、 IG 也别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