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期间,中国官媒大力宣传全球同庆;但除普京外,无一欧美重要国家的领导人像往年一样祝贺新春。“年味儿”变淡,其原因是什么? 中国政府在海外推广春节的同时,却在国内限制“洋节”,这又说明了什么?以下是本台记者许子安的报道
2025年的蛇年春节是中国春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第一个春节。但整个春节期间,没有一个欧美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向中国致贺。
回首12年前,2013年蛇年春节,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加拿大总理哈珀以及其他欧美国家领导人纷纷发贺词祝贺中国新年,不少人都用上了中文“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仅以美国总统而言,从克林顿起,每年春节,美国总统都会向中国和华裔美国人致贺新春。2017年,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时没在春节期间向中国人民拜年,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特地发表了题为《绝不寻常!特朗普首次打破惯例,没给华人拜年!》的文章,引发中国网友热议。几天后,错过了春节良辰的特朗普致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祝福中国人民元宵节快乐。
时间到了2025年的“非遗中国年”,一如继往地祝贺中国人民迎来新春的,却只剩下了俄罗斯总统普京。
“年味儿”淡 主要是“家味儿”淡
作为“世界遗产”的春节,其内核应该是什么样的?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活动,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这一庆祝过程俗称‘过年’。除参加公共庆典外,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宗教学教授马里奥·波切斯基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中国春节最吸引我的还是传统文化的部分,是与过去的联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庆祝活动,它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当时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
在波切斯基看来,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意义是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所处的社会结构,家人和成员如何聚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认同感:“你知道,中国曾于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试图抹杀很多传统文化,现在人们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在庆祝这个节日了。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学者、中国历史的学生,与过去的联系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首都华盛顿亚裔社区服务中心志工唐小姐有16年海外组织“新年欢庆”的经验,她觉得这确实是最吸引外国人的春节文化内核:“我觉得春节最根本的精神是悼念祖先、敬神。来参加我们活动的外国人,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感兴趣,比如舞龙、舞狮啊,祛除邪恶写春联啊,家庭和睦,倡导包容,尤其像我们在异国但大家也要一起和睦生活。所以来我们这活动的人,有韩国人,有越南人,大家也都穿着自己的传统服饰,我们都是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而在海外时评人蔡慎坤看来,现代春节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已与圣诞节在西方一样,主要是家庭团聚。因此,他认为春节如今在国内已经没有办法获得之前的年味。而年味在中国越来越淡除了经济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口减少和家庭规模缩小。
他对自由亚洲电台分析说:“过去,中国(家庭)都是有几个孩子,兄弟姊妹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彼此有关心。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无论是城市里的还是在农村里的,只有自己,没有跟同辈的兄弟姊妹之间的关心,也没有这种亲情。家庭规模缩小了,以团聚为主题的‘年味儿’就淡了。再加上不让放炮了,好多传统都没有了,经济也不好,年味儿自然就淡了。”
中国春节VS农历春节之争
近年来,海外春节的另一个趋势是翻译,究竟应该“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之争。
比如今年1月24日,中国奶茶品牌霸王茶姬在IG上发布了一条春节推广文案,其中使用了Lunar New Year,引发许多中国年轻人的不满和抵制。霸王茶姬删帖后重新发布,使用了“Chinese New Year”的译法。
多地留学生和华人也在世界各地展开一场针对“Lunar New Year”的纠错行动。有小红书网友号召大家去投诉苹果日历上的“Lunar New Year”;有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向学校抗议学校里的“Lunar New Year”;有英国杜伦大学数百名留学生联名签署要求更正校方在春节的翻译问题;有中国家长要求孩子在美国的学校将“Lunar New Year”换成“Chinese New Year”;还有在英国工作的华人向公司发信抗议公司邮件中对中国春节的翻译不对……。
美国亚裔商会创办人Cindy Shao认为,这两种翻译她都能接受:“我们自己组织的活动,我们就说‘Chinese New Year’。但比如我们社区里,有韩国人,有越南人,这时就说‘Lunar New Year’更合适,主要就是使用的场合。”
乔治城大学历史教授米华健曾在美国国家电台广播中听到过二者相同的介绍。在西方人的视角上,他并不觉得这有何不妥。他在邮件中回复自由亚洲电台:“不会说中文的人会称这个节日为“中国新年”。你能想象,人们会发短信或在北京街头和邻居互道‘祝你中国新年快乐’吗?所以中国人要求西方人这样说,在我看来很奇怪。”因此他认为,中国试图让许多外国人庆祝“中国新年”的行为有些“笨拙”。
此外,他解释说,从学术上讲“Chinese”在英语中还有其他意思:“Chinese可以指中国人、汉族人,也指一种古老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在我们今天称之为‘中国’的国家以外的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形式。”而“Lunar”也同样,“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生肖动物,包括今年的蛇,这种农历传统的某些方面在今天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台湾、蒙古、西藏和其他地方都有,但与现在大家理解的成立7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任何关系。此外,关于农历新年最常见的传说,包括佛陀,动物与佛教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还反映了印度在亚洲传统中的影响。”
蔡慎坤则认为,两种观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当下世界局势里,中国政府大力推广“中国春节”的做法使人联想到中国的文化扩张,使得“Chinese”成为一个敏感词,从而避免使用,而选择更中立、平和且能覆盖更多文化的“Lunar New Year”。
蔡慎坤表示,他自己就刚刚参加过当地一个华人春节晚会,“规模挺大,但也很显然有中共官方色彩的,因为从国内来了不少演艺人员,包括过去我们熟悉的相声演员大山。我不知道是哪一个部门在推广,哪一个部门给它提供的经费,但很显然它现在在推广这些东西,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推广“春节”被认为是“文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推广的内容含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比如韩流、韩剧的传播,没有对普世价值构成一种颠覆性的效果。但比如我看的本地的中文活动,从国内来的歌星演艺人员,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还会穿插很多要爱祖国、要感谢祖国的这样的内容。对于海外华人,不是应该提倡跟当地融入,跟整个西方世界的文明融入到一起吗?”
一边在国外倡导春节 一边在国内禁止洋节
大力向外推广中国春节的同时,万圣节、圣诞节在中国却是不被鼓励的。
据本台此前报道,2024年12月,中国多地学校和企业相继发布倡议书,呼吁抵制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安徽信徒可以去教堂庆祝圣诞节,但仅限时约一小时;在青岛的商场,虽迎来了圣诞树装饰,但不能播放圣诞歌曲。万圣节也更是严阵以待。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出动大量警力禁止民众聚集,扮成死侍、蝙蝠侠和范冰冰的民众都被警方带走。
蔡慎坤认为,这与中共当局牢牢抓住意识形态的控制权一脉相承:“万圣节它是怕聚集,这些自由奔放的东西;圣诞节它是怕基督教的信仰这些东西。中共主要是是把话语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否则它就害怕会失控。”
在波切斯基看来,中国当局的对外扩张与对内限制是一脉相承。他分析说:“在国内,共产党认为这是一种在其统治和指导下团结人民并防止异议的方式。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与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中国想要发挥其软实力,希望获得国际认可,尤其是与美国竞争。但显然,在文化方面,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何平; 网编: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