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孤儿院的华裔女孤

MC: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华裔女士莫金银(NONA MOCK WYMAN)撰写,不久前美国摩根奎特纳出版公司(MORGAN QUITNO PRESS)出版,加州旧金山中国图书期刊有限公司发行的自传体小说《明光孤儿院的孤儿》(CHOPSTICK CHILDHOOD IN A TOWN OF SILVER SPOONS)一书讲述了作者本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如何在美国加州一家专门收留华裔女孤儿孤儿院的动人生活故事。请听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就此书对作者的采访报道。 VOICE:一说起孤儿很多中国人都会联想到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和夏洛特布朗特笔下的简爱。 两位作家笔下的孤儿生活给都透出某种凄凉和伤心。然而,美国华裔女士莫金银在《明光孤儿院的孤儿》一书中所描写的自己确有一个感人的孤儿故事,一个孤儿有明光的故事。《明光孤儿院的孤儿》全书共二十五章,两百八十页,原文为英语。书中的主人公诺娜,即作者本人, 一九三三年来到人世时恰逢美国现代历史上大萧条时期进入它的最后一年。一九三五年,被生活所迫的母亲不得不将才两岁半的小诺娜送进当时全美国唯一家专门收留华裔女性孤儿的明光孤儿院,与其他三十五名华裔女孤和五名信奉长老会教的女老师生活在一起。明光孤儿院坐落在美国加州的洛斯加托斯市, 一八七四年由几名长老会女教徒携手创办,主要为了拯救、保护和养育无助的华裔女孤儿。 全书描述了主人公小诺娜在明光孤儿院如何从想念母亲的痛苦和不适应到最终爱上孤儿院, 视孤儿院为自己家的情感变化。期间,小说也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诺娜的小伙伴和教育她们的五位各有特点、性格不同的老师。 小说的英文原名起得十分有趣。如果直译成中文为“银匙镇的木筷童年(CHOPSTICK CHILDHOOD IN A TOWN OF SILVER SPOON)。莫女士解释说,在童年前面加上筷子这个词是说明她在明光孤儿院的生活有悲也有喜,悲喜中掺杂着她作为中国人的生活,“银匙镇”则意指孤儿院坐落在在一个有钱人组成的城镇中。 谈到小说的创作,她说:ACT1“我写这本书没有什么动机驱使。我先生说我应该写本有关收留中国女孤孤儿院的书,读者一定很感兴趣。不久,一位教授亚洲-美国研究的朋友对我说,应该记录下我在孤儿院度过童年时光,因为旧金山湾区没有多少人知道加州的洛斯加托斯市曾经有家专门收留中国女孤儿的明光孤儿院。我想也是, 这是历史,应该记录下来。我首先用日本俳句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全是我在孤儿院生活的故事。就这样,日本俳句的写作慢慢为这本书打下了基础。”莫金银女士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她的小说,了解她和其她女孤儿在明光孤儿院的经历。她讲述道: ACT 2“我在孤儿院的经历应该说十分美好。当时孤儿院的三十五名女孩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我在孤儿院的故事是要告诉你我们在那里受到长老会女教徒的良好照顾。虽然孤儿院的生活中也有不好的一面,但百分之九十八的女孤最终都被培养成社会上有作为的一员。”莫女士说,如果没有明光孤儿院的照顾,她们这些无依无靠的孤女就会流离失所,被迫卖身,最终病死。当谈到写作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变化时, 莫女士若有所思地说:ACT3 “写作这本书时常常感到痛苦,特别是在书的开头描写我被母亲遗弃。 不过, 描写孤儿院中女孩子之间互助互爱时的感觉很好。至于孤院的老师,有的十分善良,有的则有点冷漠。由于我在孤儿院的经历十分美好,所以写作的大多数时间里对孤儿院的情感都是正面的。对于我来说,明光孤儿院的童年时光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 不过有人认为,二十世纪初在美国的孤儿院虽然在物质上对孤儿照顾得不错,但心理上对待孤儿却是不人道的。莫女士对此认为: ACT 4 “部分的确如此,因为孤儿院对女孩子从不表露情感方面的东西。从物质上讲,我们需要的食物和衣物虽然不丰盛不高贵但却都能得到满足。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住在一起,与周围的四舍邻居没有往来,在物质方面也没有比较。那时,我在三十五个女孩子中年龄最小,总是乖乖的,所以老师都喜欢我。年龄大的女孩子则把我当成了活玩具娃娃,喜欢与我玩耍,所以我从她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女性本能的母爱。有些女孩子如果不听话,或做错什么,她们会被关进笼子作为严厉的惩罚。我在书中描写这些情节之前,明光孤儿院用笼子惩罚孤儿的方式从没有公诸于众。”另一方面,作者坦承,是明光孤儿院的生活教会她怎样更好理解他人的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虽然作者两岁半时就被母亲送进了孤儿院,但小说中字里行间却总是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而不是怨恨。谈到这点, 莫女士说: ACT 5“我从来就没有恨过母亲。我不恨她是因为我想她把我送到孤儿院一定是有原因的。等到我长大成人,特别是六十岁时,我了解到母亲的许多事情。原来她在生活中吃尽了苦头。我不像有些人那样容易对不顺心的事发火。我书中描写的卡罗琳进孤儿院时腿上有明显的伤疤,那是她母亲外出工作时将她捆在柱子上留下的。即使这样,一次游泳课上卡罗琳死活不敢从跳板上跳入池中,因为她怕跳下去淹死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我从来就没有怨恨过母亲,有的只是思念。”书的最后还描述了明光孤儿院以后的命运。值得高兴的是明光孤儿院历经将近一百三十年仍然存在,十二年前与另一家儿童福利机构合并,继续 救助身处不幸的儿童。现任机构主管杰里.多伊尔先生说,明光现在的服务范围比以前更广了,每年服务六千名需要救助的儿童, 包括受到肉体虐待,性虐待和对生活失去希望轻生的儿童。 合并后的机构仍然保留中文“明光”两个字,为此多伊尔先生说:“我们希望给那些身处不幸中的孩子带来光明。”现在家住美国加州沃尔纳特克里克的莫女士经营一家礼品服装商店。为了纪念她在明光孤儿院的那段难忘的童年时光,她把商店也取名为“明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