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了少年班成立30周年的庆典活动。庆典之余,回顾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0年所走过的历程,引发许多教育界人士的反思。人们发现,30年后的今天,少年班并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是某学科的领军人物,而且面临择生标准不完备、教育专才匮乏等问题。在上次的节目中,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分校信息健康学院副院长的张家杰教授谈到,中国科大少年班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 但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永德则有不同看法。 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院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也就此发表了意见。邓教授说:
“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有那个必要。学校肯定还是要办下去的,有这种社会期待,学校还会办下去。但是,还是应该好好评估一下,如果继续办下去的话怎么样帮助孩子在各方面成长,能够因材施教,能够适合他们心理发展,不要过早地剥夺他们的童年。”
邓晓刚教授说,在美国,要是孩子特别聪明的话,有些家长反而会担忧,怕自己的孩子是羊群里面出骆驼,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有一个美国朋友的孩子智商满分是160,好象是超过了满分,但他妈妈哭了,说我不愿意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被被人笑话。所以,我感觉亚裔家长特别爱拔苗助长。报纸上有什么11、2岁的孩子上大学了,很多都是中国人,一看就是中国人,但是这种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好处?应该说有天才,但这样的天才毕竟少。”
而且,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邓晓刚教授认为,太早进入大学反而不好:
“心理、生理各方面还没到那个程度,让他们过早地进入大学,有可能就会使他们产生早期的时候把精力都用完了,到后来该用精力努力学习的时候,就不觉得什么,他总觉得比别人高一等。所以,他也不会很努力。这样反而误了孩子,所以,我觉得特别天才特别少,能够发现他们、培养他们也是应该的。我觉得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分校信息健康学院副院长的张家杰教授说,据他所知,美国也并非没有少年班,比如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就办有这样的少年班:
“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就有这样的少年班,他们有很多上了中学就直接进去了。美国也有这种学校。他办得非常有名,很多小孩都希望在里面。要是在学校里面东西你都知道了,很无聊,那你就属于浪费时间。不让他特殊发展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不过,邓晓刚教授说,在美国,学校更注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就美国学校如何对杰出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永德表示:
“以美国的制度来讲,一个普通的中学毕业生要经过很多种不同的方法,看这个学生到底是不是杰出,杰出在哪一方面。他在高中的时候就很清楚有些学生在数学方面可以念到大学的数学。有的有语言天才的,有的文学方面可以达到很高的班次,而这些成就在中学里面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到了大学以后可以折成大学学分,所以,有的大学三年就毕业了,有的两年就毕业了。所以,美国这个方法来衡量,第一个不可能每一个学生全面的都是天才。他是文学方面好?语言方面好?科学方面好?还是数学方面特别好?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朱永德教授说,美国学校采用很多方法来对学生的杰出面进行挑选和界定,他举例说:
“从小的时候就可以说这个孩子拼音很好,很多人拼不出来的他就可以,而且到了高中以后他还可以考SAT,这是全国性的。在这个考试当中,是不是他的分数比别人高?这种情况下比较起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班上要杰出。最后跟全美国的高中生比,看你哪一方面杰出,我相信这种多方面来测试一个年轻人,我想这是最靠得住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