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大文明中都不乏优秀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读书最多的据说是犹太人。不过,像古代中国人那样推崇读书人的情况并不多见。中国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也许很多人对此已不再认同,但是这话说明,中国人一度把读书当作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中国人认为,不是什么人都能领袖群伦,只有书读得多、读得好,才配得上做老百姓的官。
然而,谁都知道,在现代中国,读书的风尚不再那么盛行了。
美国华裔老作家董鼎山表示,如果所谓书是指传统纸质书籍,那么读书少好像是个世界性现象:
“说到中国人不看书,现在西方、欧洲都一样,那是因为电脑方面的发达。最近看到报道,美国几个杂志报纸都关了,为什么?没有读者。一般人都是在网上看新鲜。现在不但网上有,而且有IPAD, IPHONE, 所以很多人不看书了。”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行政管理系主任蓝云表示,如果要统计人们所读书籍的数量,也许应该把电子书包括其中:
“第一个是统计数字是不是准确,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有没有把现在年轻人读书的习惯考虑进去。现在的年轻人,在美国你可以看到,手里拿个IPAD 或者是拿一个kindle 就在网上读书了,你如果一定要是传统的读书的书来说的,很可能这个统计数字低估了人们读书的数量。如果调查在城市取样的话,这个数字就比较高一些。如果把全国农村的人全部平均进去的话,那平均数就一下子下来不少。”
这位教育学家表示,中国人应当牢牢记取“开卷有益”这个古训。他还说,要把读书作为自己养育身心的手段,而不是谋取功利的捷径:
“不管怎么样,读书总是多比少好。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至少读书绝对是好事。开卷有益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话。哪怕是读书不求甚解,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不求甚解至少有一点解吧。所以我觉得应该鼓励读书。在美国学校全国有一天就是读书日,到了那一天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就把工作全部放下来,然后到图书馆、到阅览室找个地方跟学生一起读书。然后学校推荐几本书,哪怕再忙也把这几本书读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读书读得不够多的话,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造成的,就是我们把读书看成是一种非常功利的事。如果读书不能带给我们直接的功利的话,我们就忽视读书。这也是一个可能性。要把读书看成是一个培养自己身心的手段,而不光是牟利的一个手段。我觉得这很可能是我们要改变的一个读书的概念。”
据《辽沈晚报》报道,现在中国年轻人喜欢读所谓“青春文学”读物,而严肃文学、古典文学首先印得很少,问津的也不多。对此,蓝教授表示,生活节奏快,休闲时间少,在有限的闲暇中沉下心来读古典文学,诸如《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之类,确实不太容易。
作家董鼎山表示,学文学从经典文学开始,趣味方能正。西方人学文学,也是从莎士比亚等经典开始:
“我觉得非常可惜的,其实你学文学都是从所谓经典文学开始,我们从小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是所谓经典文学,古典文学当然应该学,是中国的财产嘛。外国一样,都是从看莎士比亚开始的。”
这位老作家说,中国年轻人要通过读书培养对于科技的兴趣:
“中国科技方面现在好起来了,你看现在卫星上去了,现在又有一个女宇航员,这种事情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就是中国这方面也慢慢站起来,这一点我觉得胡锦涛做得不错,注重科学当然是对的。”
四川老作家铁流表示,中国人当下读书气氛不浓,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三十多年前“读书无用论”流毒的影响:
“中国解放后,从毛泽东开始就不断地搞政治运动,不断地搞阶级斗争,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毛泽东时代,文化大革命时代是这样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自学没有定为反动,但是现在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书读得再多挣不了钱。所以中国现在是这么一个社会,认为读书既不能当官、又不能挣钱,所以大家都不想读书。现在中国整个社会变得比较浮躁,都不愿意安静下来读书。你看现在书店里面没有几本古典文学有人买。过去我们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七、八岁就看《水浒传》、看《三国》,看完《三国》看《红楼梦》,再大一点看西方的古典文学。现在书店就没再在上世界名著,觉得跟社会离得太远,觉得跟他没有关系,书架上全是流行的东西,叫你怎么去挣钱,怎么学一些社会规则这些东西。”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全国人民阅读调查结果,2011年中国18—70周岁的公民人均读书4.35本。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