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母亲的呼吁:解除六四禁区 公开六四真相 (图)

(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您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值此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召开前夕,我们呼吁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敦促中国执政当局立即解除“六四”禁区,公开“六四”真相。

june4th-200.jpg
图片:1989年学运。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静坐 (法新社)

上世纪末发生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六四”惨案已经过去将近十八年了,但是,“六四”真相至今仍未大白于天下。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整个人类的耻辱!明年就要在中国北京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了,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悍然把野战军开进北京市区,杀害了那么多无辜学生和市民,在长达十八年之后的今天,仍然不认错、不道歉、不赔偿,还执意要掩盖屠杀真相的政府,将何以面对全世界的众目睽睽!作为本届奥运会的东道主,难道能够如此心安理得地让全世界的体育健儿们踩着一块血迹未干的土地参加赛事吗?!

惨案岂能淡化 真相岂容掩盖

在已经过去的十七年时间里,执政当局刻意淡化“六四”,不准国人谈论“六四”,禁止媒体涉足“六四”。但是,天安门大屠杀的斑斑血迹岂能掩盖!受难亲属的哭泣、呼喊岂容噤声!死难民众的沉冤岂可一笔勾销!“六四”,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永远的痛楚,给我们历史留下了永远的伤痕。只要痛楚没有平复,伤痕没有弥合,正义得不到伸张,国人心里就永远存在一个无法解开的结,官民之间、朝野双方的和解也就无从谈起,所谓“和谐社会”,更是一句空话。

在已经过去的十七年时间里,执政当局为了摆脱国际困境,为了树立所谓“大国形象”,在“六四”的提法上一再改口。最初说是“平暴”(平息反革命暴乱),不久改为“事件”(或政治事件),后来又改为“风波”(或政治风波)。执政当局可以任意改变说法,却无法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事实是在上个世纪的1989年6月3日夜晚至6月4日凌晨,首都北京发生了一场针对和平示威者和无辜民众的大屠杀。在这场屠杀中,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和民众死于非命,数以万计的民众致伤致残。这是中国百年来和平时期发生的最残忍的暴行,也是20世纪和平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最惨绝人寰的杀戮之一。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岂能用“风波”二字来淡化?!如果改变提法意在承认当年“平暴”的错误,那么何不按司法程序对“六四”事件作出重新评价!

"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岂能用“风波”二字来淡化?!如果改变提法意在承认当年“平暴”的错误,那么何不按司法程序对“六四”事件作出重新评价!"

我们认为,在“六四”定性问题上,容不得半点含糊,无论是坚持最初的说法,还是改变这种说法,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让真相来说话。判断是非罪错靠真相,解决问题也要靠真相。真相是全部“六四”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我们呼吁: 所有大屠杀的受害者、目击者说出真相; 所有大屠杀的决策者、执行者、知情者公开真相; 所有大屠杀的涉案者说清楚犯罪真相。

为此,我们同时呼吁: 所有海内外的中国人和世界上一切良知之士,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各民主国家的政府、议会,敦促中国执政当局立即解除“六四”禁区,公开“六四”真相,重新评价“六四”。

开放六四禁书 解密六四档案 为了还原“六四”真相,我们敦请执政当局立即解密当年有关实施武装镇压的所有文件、档案;公布惨案中所有罹难者的名单和人数;立即解除“六四”禁区,开放言禁,开放报禁,废止出版检查,撤销网络封锁,让当年那场大屠杀的真相家喻户晓。

在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三个案例,敦请执政当局给予明确答复,并妥善处理:

一, 立即撤销对宗凤鸣先生《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一书的查禁。

在宗凤鸣先生记述的这本《谈话》中,已故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先生以对民族、历史负责的态度,如实地陈述了当年中共高层有关对89天安门运动实施武力镇压的决策过程,披露了当时军委主席邓小平及中共政治局常委们在是否实施镇压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谈话》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究竟是谁应该对那场血腥的大屠杀承担法律责任。在这本书里,作者还公布了《赵紫阳先生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发言(申辩词)》、《赵紫阳给中共十五大的信(要求重新评价“六四”)等有关“六四”事件的重要历史文件。这些文件表明赵紫阳先生在如何妥善处理89学潮、如何公正解决“六四”问题上的一贯主张。

我们认为,赵紫阳先生的“谈话”及有关文件,是一份重要的历史见证,是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应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以使后人从那场大屠杀中吸取血的教训。

二, 立即撤销对丁子霖女士《寻访“六四”受难者》一书的查禁。

"《寻访》一书,既为十八年前那场血腥的屠杀留下了一份铁证,也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一份苦难的记忆。"

《寻访》一书是由天安门惨案受害者的血泪凝成的;是迄今为止对于那场民族灾难的最详尽的记录。在这本书里,收集并记录下了186位“六四”死难者个案,公布了对50位死难者亲属的寻访实录,记述了“六四”难属即“天安门母亲”群体十七年来所遭受的种种非人待遇和她(他)们的不屈抗争。在这本书中, 作者还反复地阐明了“六四”受难群体在如何公正解决“六四”问题上的诉求和主张。

《寻访》一书,既为十八年前那场血腥的屠杀留下了一份铁证,也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一份苦难的记忆。它作为一份几乎与灾难同步的实录,同样应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以使得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那一个个死于屠杀的鲜活生命,永远记住这段不幸的历史,杜绝像“六四”那样的杀戮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

然而,上述《谈话》和《寻访》两书分别于今年1月、前年9月在香港出版后,却遭到了中国海关的查禁、扣没,以至于大陆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两本书。我们谴责有关当局这种罔顾宪法、法律和公民权利的恶劣做法,呼吁立即停止此类违法行为。

三, 据《亚洲周刊》等海外多家媒体报道,2005年秋,“六四”涉案者之一李鹏写成了一本题为《关键时刻》(又称“六四日记”)的书稿,要求中共中央批准出版,但后者以“暂时不公开出版为妥”的理由拒绝了李鹏的要求。据报道,该书以日记方式回溯了“六四”前后决策的来龙去脉,披露了中南海高层对处置学运存在的分歧。李鹏撰写此书,意在为自己辩护,撇清自己在“六四”惨案中应负的重要责任。

我们认为,李鹏作为“六四”大屠杀的涉案者,应依法接受司法侦查,讲清楚自己的犯罪事实,为那场血腥的屠杀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他作为涉案的被告人,有权提供证言、证物,为自己作辩护。出版“六四日记”,是尊重涉案被告的权利,也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六四”真相。据此,我们呼吁执政当局改变决定,让《关键时刻》一书能够公开出版、发行。

以上三个案例能否妥善处理,事关“六四”这个世纪性冤案的公正解决,也事关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我们呼吁本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予以严重关注。

第十三次重申三项诉求 十多年来,我们作为“六四”惨案的受难者和受难亲属,始终秉持和平、理性的原则,呼吁全国人大按法定程序把“六四”问题作为专项议案递交大会讨论、审议,呼吁政府有关当局以协商、对话方式来求得“六-四”问题的公正解决。为此,自1995年以来,我们提出了包括重新调查“六四”事件,公布“六四”真相;依法作出个案交待,给予合理赔偿;立案侦察并追究“六四”事件责任者司法责任等三项要求,以此作为同政府方面协商、对话的基础。现在,离我们提出这些建议和要求也已经12个年头过去了。但是,全国人大和执政当局对我们的建议、要求始终置若罔闻。请问:十二年的时间难道还不够长吗?!作为民意机构和行政当局,面对那么多大屠杀遗留下来的孤儿寡母,那么多含冤忍辱的受害民众,难道可以如此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吗?!

"我们相信,公正、合理解决“六四”问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人、任何党派都不可能把“六四”问题的解决无限期拖延下去。"

在此次大会召开前夕,我们再一次重申上述主张和诉求。我们相信,公正、合理解决“六四”问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人、任何党派都不可能把“六四”问题的解决无限期拖延下去。 为了打破持续了十八年的僵持局面,我们愿意提出分步解决的方案,即从解除“六四”禁区,公开“六四”真相做起,逐步推进,在双方保持理性的前提下求得“六四”问题的最终解决。为此,我们敦请人大代表按法定程序,把“维护出版自由、废除书报检查”作为专项提案递交大会讨论、审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最后,我们呼吁本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切实关注“六四”受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与命运。

签署人: 丁子霖 张先玲 周淑庄 李雪文 徐 珏 尹 敏 杜东旭 宋秀玲 于 清 郭丽英 蒋培坤 王范地 段宏炳 袁可志 赵廷杰 吴定富 钱普泰 孙承康 尤维洁 黄金平 贺田凤 孟淑英 袁淑敏 刘梅花 谢京花 马雪琴 邝瑞荣 张艳秋 张树森 杨大榕 刘秀臣 沈桂芳 谢京荣 孙 宁 王文华 金贞玉 要福荣 孙秀芝 孟淑珍 田淑玲 邵秋风 王桂荣 谭汉凤 孙恒尧 陈 梅 周 燕 李桂英 徐宝艳 刘春林 狄孟奇 杨银山 管卫东 高 婕 索秀女 刘淑琴 王培靖 王双兰 张振霞 祝枝弟 刘天媛 潘木治 黄定英 何瑞田 程淑珍 张耀祖 轧伟林 郝义传 萧昌宜 任金宝 田维炎 杨志玉 齐国香 李显远 张彩凤 王玉芹 韩淑香 曹长仙 方 政 齐志勇 冯友祥 何兴才 刘仁安 李淑娟 熊 辉 韩国刚 石 峰 周治刚 庞梅清 黄 宁 王伯冬 张志强 赵金锁 孔维真 刘保东 陆玉宝 陆马生 齐志英 方桂珍 肖书兰 葛桂荣 郑秀村 王惠蓉 邢承礼 桂德兰 王运启 黄雪芬 王 琳 刘 乾 朱镜蓉 金亚喜 周国林 杨子明 王争强 吴立虹 宁书平 郭达显 曹云兰 隋立松 王广明 冯淑兰 穆怀兰 付媛媛 孙淑芳 刘建兰 王 连 李春山 蒋艳琴 (共127人)

根据难友们的提议,决定把历年来签名者中已故难友的名单附录如下,以尊重死者遗愿:

吴学汉 苏冰娴 姚瑞生 杨世\x{923a} 袁长录 周淑珍 王国先 包玉田 林景培 寇玉生 孟金秀 李贞英 邝\x{6ecc}清 吴守琴(共14人)